我爱古诗词|作文素材网 作文材料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广东卷)

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广东卷)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冯妇》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点评】科技的发展一面便利人们的交流,一面又使人们在情感上更加隔膜。如何加强人们的语言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是当前教育的一个任务。

“语言与沟通”这个题目其实正是对于这一现象的思考。表面上看,题目所给的材料,是“火”和“虎”的误解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悲剧,从而强调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其实,更重要的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重要,人与人沟通的障碍会出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来说,在今天,互相的理解是何等重要。

01、用语言连缀心灵的星空

广袤的天地间有着各种语言的奏鸣。巨浪隆隆是海的呼号,松涛阵阵是树林的沉吟;唧唧如诉是秋虫的私语,厉厉如怨是子规的哀词。然而这些各式的奏鸣终究没能融合成一种高级的和谐来,只有我们人类,才懂得用语言沟通万籁,让话语之河汇成心灵之海。

您看,我们学会了外族的语言,使我们告别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岁月;国际性语言英文让黑人白人情同手足;一个聪明的波兰人更发明了世界语,交流中使人们感觉到,我们的心竟这么近。

然而,有的时候我们也无奈地发现:心灵之河会凝滞了,语言之桥会冰封。天然的隔阂虽给了我们话语的多彩,但也给我们出了这样的难题:无数种的颜色如何交辉一统?

语言与沟通的问题,首先便是一个文化包容与交汇的问题。我们不止一次地见到过一方人操着方言斥另一方人的方言是“鸟语”,我们也不止一次地目睹过一方人用弹孔般的眼睛打量口音不同的另一方人。事实上,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一种文化,语言便是其传承与保持的第一要素,尊重并接纳一种语言,往往是真诚沟通的起点,是包容和接纳一种文化或一个群体的前提。倘若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扼杀掉藏语,便不会有汉藏情深的和美;普鲁士人在法兰西强*民意推行德语霸权,换来的只是法国民众来自心灵与情感深处的拒绝。

沟通,讲究和而不同,在乎开诚见心,两情相悦。而语言的多样性,不会成为沟通的篱笆墙,却必然是沟通最本真的源泉。随英语泊来的不仅仅是ABCD国际音标,更有莎士比亚、雪莱的情采斐然和剑桥、牛津的懿范彬彬;随汉语走出的也绝不仅仅是方块字和平仄律,还有屈陶李杜的丽藻风华,唐诗宋词的美意朦胧……而当两种语言,这两种迷人的乐音交相奏鸣时,更动听的是汉英文化的交互拓展,汉英人民的心手相接。

沟通,由语言而始,因语言的不同而凝滞,56个民族,上千种方言;190余个国家,难以计数的语种……难道,这些只意味着面面相觑的尴尬与不欢而散的无奈?当我们放开视界,敞开心灵,以大同、包容与有容乃大之心吸取他人语言精华,又弘扬自我文学之神韵,我们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是一颗星,共同连缀起了谅解、宽厚、交融的心灵星空。

【评语】

在现代语言观看来,语言不仅是人际沟通的手段与工具,更是沟通文化信息与精神内涵。而这,正是这篇议论性散文所揭示的基本道理。本文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开篇借自然现象感物起兴,进入到人际沟通的精神领域中来;继而从语言沟通的畅顺与凝滞这一现象切入,较深刻地提出语言沟通中的文化交流与心灵交汇的问题,篇末则作了文化和同、心灵交融的展望。文章的内容充实、情真意切,选例精当,结构严谨,文笔老到,藻饰繁富,有美文色彩。

02、语言,架起沟通的桥梁

广东省一考生

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人类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为人类彼此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才能了解彼此的需要,感受彼此的心情,分享彼此的悲喜。

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赵国的大将廉颇妒忌被赵王器重的蔺相如,扬言要使他难堪,而蔺相如却处处避免与之发生冲突,众人不解,蔺相如的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道出了他的用意。这句话亦使廉颇瞬间消除了对蔺相如的偏见,他负荆请罪,最终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蔺相如的那句掷地有声的话化成了一座桥梁,使两位大臣的心得到沟通,使廉颇了解到蔺相如高尚的人格。可见,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语言,许多误会得以消除,不少心灵的隔阂能被冲破。

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现代社会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老是以自我为中心,总是不听自己的话,许多孩子也埋怨家长老是不理解自己,总是束缚着自己。这种状况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点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有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读书,不要分心,这不能算是关爱。真正的关爱应该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有一些家庭会每天腾出一些时间来,让一家人能够说出各自内心所想的和所希望的。父母仔细聆听儿女的心声,儿女默默记住父母的教诲和期望。彼此的了解促进了彼此的沟通。语言就像信鸽一样,把一方的心声传送到另一方,从而理解得以建立。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令家长找到表达关爱的最佳方式,亦令孩子体恤家长,懂得该如何报答父母。彼此的语言交流,令沟通与理解的大门敞开。

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冯妇葬身火海的寓言,发人深省,如果语言表达准确,这种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发生。因此,学好语言的表达,对沟通是大有裨益的,架好语言这座沟通的桥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彼此理解。

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变得顺畅;有了语言,沟通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评析:

这篇作文得分情况为:内容24分表达23分发展等级10分总分57分。从内容上看,本文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展开议论,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语言有时是化解误会的良药”“语言是传递关爱与理解的信鸽”“语言上的交流如果不得当,就会造成沟通上的误解”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蔺相如、冯妇一个正例,一个反例,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家长与孩子沟通的事例,既富有生活气息,又使感情显得真挚。从表达上看,本文符合议论文的表达要求,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思路,条分缕析,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从发展等级上看,本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称得上是一篇认识深刻的议论文。

03、语言与沟通,为世界的明天点灯

广东省一考生

我喜欢中文的字正腔圆,抑扬顿措,也喜欢英文的行云流水,潇洒自如;我喜欢阅读浩如烟海的中国名著,也喜欢品味别具特色的异域佳作;我喜欢与亲人促膝淡心,也喜欢与异国友人言语交流。

翻开世界地图,百余国名充满眼帘,让人刹那间眼花缭乱。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一个个国名让人想起那一种种不同的语言,也令人不由想到了沟通的问题。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的交流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若是语言不通,沟通上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困难。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绚丽而富有深意。我们可以理解“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之美,也可以品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满纸梅香,可若是异国朋友,他们隔着语言的沟渠,你如何带他漫步这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不懂异族的语言,面对异族文化,我们如何领略其间的神秘和神韵?

沟通是语言的任务,语言为沟通而存在,为沟通服务。早在元代,马可·波罗游历至中国,被神奇的东方文化所吸引,便决心留在中国,用笔记下古老的东方文化,最终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我们可以想象,这位伟大的旅人是如何从不懂汉语到将汉语运用自如并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化内涵的。正是掌握了语言,马可·波罗见到了一个真实的东方世界,了解了一个文明的内涵。

语言上的沟通开拓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在饱览本国文化之余,近距离地接融到了外国的文化。通过学习异国语言,我读懂了泰戈尔的“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看懂了济慈的“躺在这里的人,他的名字写在水里”,我能与爱丽丝共同漫游仙境,也能目睹巴黎圣母院那一幕幕人间惨剧。打开互联网,我可以阅读国外新闻,了解另一个国家正发生着的大事,也可以进入聊天室,与异国朋友进行交流。

语言的理解带来了沟通的便利,同时,成功的沟通又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异种语言文化。语言与沟通带来了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并将让人类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携手走向更好的明天。

【评析】

这篇作文得分情况为:内容25分表达20分发展等级10分扣错别字1分总分54分。本文紧扣“语言与沟通”的关系阐发个人独到的见解,对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了深刻揭示,中心十分突出。文中有不少闪光的议论,如“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的交流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沟通是语言的任务,语言为沟通而存在,为沟通服务”等。大量诗文作为论据材料,不仅使内容充实,而且显示出作者厚实的文学积淀。“打开互联网,我可以阅读国外新闻,了解另一个国家正发生着的大事,也可以进入聊天室,与异国朋友进行交流”等阐述,使文章富有时代气息。

这篇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出现了三个错别字,一个病句(笔者已作修改),开篇显得拖沓。

04、此时有声胜无声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句。也许,这是当时千言万语在无言中的最好写照。但有时,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

语言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重要区别,它必有其过人之处。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是化解仇恨的有用手段,它是国与国合作的基础……

这一生最景仰的人是烛之武。不是他肯放下私人恩怨而为国挺身而出的品质,而是他竟能用一段话使秦师从边境中退去,挽救一国家,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这些语句句句击中要害,简洁而又明了,让秦伯感受到亡郑的害处而是放弃攻郑。这就是语言促进沟通的力量呀!怎能叫人不佩服?

这一生最崇拜的人是曹植。试想当时曹植受到亲兄长故意刁难时,语言的威力又是何其大。曹丕要曹植七步成诗,难道此时能无声胜有声吗?曹植以惊人的智慧吟出了“煮豆燃豆,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七步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短短的四句诗使曹丕给曹植留下了一条命。同时,这下是他俩的一种沟通。这般厉害的人,怎么会不让人崇拜呢?

这一生最佩服的人是触龙。一个小小的人臣,竟能用语言的沟通来说服赵太后送自己最心安的儿子长安君去当人质。触龙的那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常常在我耳边回响,提醒着我语言在沟通中的力量。

……

这些例子向我们展示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魅力。同样,当你不善于驾驭语言沟通时也许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古时晋国的冯妇被火活活烧死不是说明了这一点吗?在现代,父母与子女间的缺乏沟通,不正是在减弱着语言的力量?也许只要父母与子女抽出一点时间聊天,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

是的,我们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能力,我们也没有周恩来总理巧答记者的智慧。但我们都有会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为何不物尽其用呢?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我们应不断提高我们语言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

请记住,这是一个有声胜无声的社会。

【点评】

本文开篇以《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引入,接着笔锋一转,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让人眼前一亮。交段阐释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是桥梁,是手段。接着采用一组排比段列举考生熟知的烛之武智退秦师、曹植妙作七步诗和触龙巧说赵太后三个事例从正面论证。又引用话题材料中的冯妇,并联系生活中父母与子女不善用语言来沟通的现实展开反面论证,增强了说服力。最后号召人们多用语言进行彼此的沟通,并提高语言沟通能力。

本文紧扣话题,材料典型充实,论证层次清晰,语言简洁。标题化用诗句,十分巧妙。多处使用反问句式,增强了论证力度。适当引用诗文,体现了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不足之处是正面论证的三则材料属于同一领域,显得单一。语言不少地方显得生硬。如“它是国与国合作的基础”,对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表达欠准确。

05、千斤之舌

虎啸深林,震慑百兽,这是强势语言的威力;

鹦鹉学舌,招杀身祸边,是弱势语言的悲剧。

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

美人不语,她比花失去了芳香。巫婆狰狞的笑声中美人鱼失却了可爱的舌头,失去了语言的能力。对视王子探询的目光,她不能告诉他,是谁从惊涛骇浪中勇敢地抱着他游泳;舞蹈的双足灼热疼痛,她不能告诉姐妹,那巫婆恶毒的魔法,只能默默将双足浸泡在汹涌的海水;国王猜疑,她不能自诉出身的高贵,爱情的纯洁无瑕;王子一句“相伴终老”的感叹,她也只能无言以对,一任双泪纵流。伶牙俐齿、善解人意的别国公主终于俘获了王子的心,她告诉王子,她就是救他在沉船之夜的恩人。可怜美人鱼的爱情于生命无声中化作了海上的泡沫。

懂得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聪明的人可以避开生活的暗礁,而无须重蹈美人鱼的覆辙。

公冶长懂鸟语,为他人洗刷了沉冤。为自己赢得了声誉,还得了老师-孔夫子的赏识,抱得美人归,同孔子结了亲家,名利双收,多好!

林则徐被誉为迈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的第一步的优秀中国人,他的眼界胆识不是常人可比。他来到广东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立译馆,翻译各国律例、文献,开语言之先。接受别国文化,语言先行!不这样,怎会有后来与义律对簿领事馆时纵横捭阖,援引各国律例的赢得潇洒?语言成了轰击英国奸商的炮弹,捍卫国家尊严的旗帜了,意义不可谓不重大。

且不说马克思为了读懂各国著作,写出撼人文章而苦学英语;且不说周总理在“恐怖”的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不用翻译,不用底稿,自如流利的英语一语惊四座,给了那帮气焰嚣张的记者一个张扬国格的下马威!

海伦失聪,也要千方百计地学会说话,哪怕是断续的表达,难听的发音,何哉?语言是跟外界沟通的最佳手段。听、说、读、写中,说是最重要的。

所以说,巧舌如簧,可撼百万雄师:

语言如水,沟通人情世界!

【点评】

行文简炼,说理深刻,结构曲折是本文的特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寻深厚的文学积累,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灵活的结构建架水平,而这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目标所在。严谨的论述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魅力,美妙的文字沟通了读者的心灵,妙哉,斯文!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告知cn@artcnn.com删除。 所发图文不代表www.ARTcnn.com立场!如果您觉得本页文章有需要补充之处,请在下面的评论区提交内容。https://artcnn.com/zuowencailiao/145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