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作文素材网 教学教案 我教语文:遭遇尴尬、痴人说梦、大肚子工程、自我定位

我教语文:遭遇尴尬、痴人说梦、大肚子工程、自我定位

第一部分:遭遇尴尬

2004年10月,美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希尔先生应邀访问同济大学。演讲中他对中国学生提出的最大忠告竟是“少学习,多思考”。他说:“科学的本质和艺术一样,需要直觉和想象力。而把太多的信息塞入大脑,会让学生没有时间放松,没有时间发展想象力。除了学习扎实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留点时间去梦想。”《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下午茶与诺贝尔奖》的文章,介绍了英国剑桥大学校园内师生们喝“下午茶”的风气。茶熟香飘,气慧神清,品茶的先生和弟子们在自由闲适的氛围中互相交流思想,探讨学问。智慧之泉于宽松随意、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汩汩喷涌。在剑桥,人们自豪地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瞧,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翻开科学史,我们看到牛顿在芬芳的苹果园里想出了他的地心引力论,伽利略在静穆的教堂里想出了用钟摆来标示时间的方式,玻尔在赛马场上观看奔驰的骏马时想出了原子的结构,门捷列夫则在香甜的梦境中看见了元素周期表……人类在脑袋放轻松的情况下想出来的点子改变了整个世界。我们不难从上述事例中得到深刻的启迪:闲暇的氛围对于激发原创性思维极为重要。

就语文等人文学科而言,营造一种闲暇宽松的教学氛围则显得更为必要,因为情感的体验需要它,思想的升腾更需要它。而现在我们的学生读书实在过于忙碌。拿出作息时间表,上面排得满满的,从早上六点二十分开始,一直到晚上九点半。整块的休息时间只有中午吃饭的一个半小时和傍晚吃晚饭的一个半小时,许多学校甚至连这点时间也充分利用,要求学生吃过饭就必须坐在教室里自修、做作业,学生实际坐班的时间至少10小时以上。在极为有限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段,住校生们还要吃喝拉撒,自己洗衣服。再看那排得满满的课程表,看看那没完没了的数理化和英语练习,就知道我们的学生是如何的可怜!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关心脚下的花草虫蚁,根本就没有闲暇来欣赏天边的一抹晚霞,甚至没有可能来品味内心的酸甜苦辣。即使当天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了,要想在自修课上拿一本微型小说之类的书看看也是不允许的。自修课看小说的滋味就好象做贼似的,偷偷摸摸,提心吊胆。我有许多学生就曾遭遇过这样的不幸,他们在自修课上看小小说,被班主任逮住了,小说当场撕掉,还被责令检讨,事后我问这些班主任:如果学生当时是在看《高考优秀作文选》,算不算违纪?《小小说》中的文章其艺术性与学生的考场作文,孰高孰低?既然自修课可以看高考优秀作文,为什么反而不能看那些艺术性更高的名家名作?现在整个学校好象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做数理化,背英语单词和政史地,那是勤学上进的表现;而翻阅小说杂志,欣赏文学名著那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小小说是不许看的,那些大部头的著作,更是在被禁止的行列,因为那些书会让学生分心走神,牵肠挂肚,欲罢不能,那些书会浪费学生大量宝贵的时光,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现在的学校是数理化的天下,英语的天下,作为母语的语文根本没有地位可言。以至于我竟听到了这样的言谈:“什么时候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把某些班级的语文课停下来,然后看看他们的高考成绩会怎样,与其他上了三年语文的班级比比,看考试有几分的差距。”这是某位学校领导饭桌上的玩笑话,但戏言之中有真意,多多少少已经折射出语文学科在一些领导心目中的份量。

上届学生,教他们学习诗歌单元。我打破了以往那种逐篇讲解的做法。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专讲诗歌。第一堂课,我安排了一场背诗擂台赛,自己做擂主,全班学生来打擂。我背一首诗歌,学生背一首诗歌,不得重复。才过半节课,所有的学生就没词了。我问学生想不想读很多名诗,想不想自己也能写上一二首诗歌。学生作了响亮的回答。第二堂课,我让学生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章节。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与他们讨论:(1)黛玉是怎样指导香菱学诗的?(2)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又是怎样读诗写诗的?(3)香菱所写的第一首诗和后来的那几首诗歌,有什么不一样?(4)什么样的诗歌才算好?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我将精选的100首古诗词印发学生,要求大家在接下去的一个月里能每天选背1—2首诗词,并能于最后创作一首诗歌。自创的诗歌可以是旧诗形式,也可以是新诗形式。从第三节课开始,我并没有具体讲解发下去的诗词,而是分三步上课,第一步:教师下水。运用多媒体将自己平时所写的一些诗歌投影出来,讲述自己当时的创作情形。第二步:释疑解惑。解答学生读诗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让几个学生背诗、谈心得,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偶尔也给我的学生念念湖南作家曾冬的《唐诗素描》,或者穿插一些名人故事,如苏轼与佛印禅师的趣闻,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逸事。第三步:给学生时间,自由读诗。

一个月下来,我讲了三十几首自己原创的小诗;每个学生也能背上至少五六十首古典诗词,并创作了一些诗歌。我将学生自创的诗歌汇编成册,印发交流。沈晓云、方明、黄玲、王梦燕等同学一时间成为班上甚至年级里的焦点人物,他们的诗歌为同龄人朗诵读背。如黄玲的《家》:“家是一扇为我开着的门/家是一盏为我点着的灯/家是妈妈脸上的笑容和皱纹/家是端上的饺子热气腾腾/家是妈妈的劳累我的心疼/家是我外出求学肩负的责任/家是思念时的伤神梦醒时的泪痕/家也是心头挥之不去的苦闷。”如沈晓云的《李清照》:“是谁,在清冷的楼前慵自梳头/是谁,在堆积的黄花里苦苦追寻/是谁,在暮春的惆怅中哀吟“绿肥红瘦”/是谁,看尽落花飘零,独拭香腮残泪/是她,她的泪滴打湿了芭蕉/是她,她的哀怨愁煞了丁香/是她,她的执着苦守着缠绵的相思/是她,她的芳魂化作了杜鹃泣血啼唱/她是不慎流落人间的仙子/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了/只将她灵巧细腻的心思谱成一曲曲凄美的词章/她是雪山深涧边那株幽兰/寂寞地开,又寂寞地谢了/只留下一缕淡雅而悠缈的芬芳供后人品赏……如方明的《孤独》:“在沧海上看日出/在沙漠里看日落/在泰山之巅看云雾/在空旷的田野间漫步/所有的美丽/惟有在孤独中/才能静心体会/喜欢孤单的流浪/喜欢一个人上路/把过去遗忘/让身影插上翅膀/想飞多远就飞多远/想去何方就去何方/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颗星/是开在冰山顶的雪莲花/是长在沙海中的仙人掌……象这样的好诗还有很多。为了答谢学生的积极配合,奖励他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精心设计,兴致勃勃地组织了一次夜营活动。全班同学在深山老林、水泽之畔的空地上野炊游戏。暮色降临,我们燃起篝火,在清凉的月光下朗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高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同学们围着熊熊的篝火载歌载舞,忘情于山水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

在我大喜的日子,学生送来一份特殊的厚礼:两册精美的本子,五十多位同学用真诚题写了五十多首诗歌。扉页上题着这么一段话:“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顽皮的修饰,只有一颗颗火热的心、一份份真挚的情在这里流泻……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让您满意,但我们对您的感情是不掺任何杂质的,我们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自豪。我们不仅是师生,还是最好的朋友。在您大喜的日子,我们满心的祝福无以言表,只集成这薄薄的册子,还望您能笑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沈晓云同学的《贺新郎》:

老实的洪哥用了狡猾的一招/倾尽所有购下豪宅一套/用情良苦只为博得红颜一笑/天不负人今日总算可以把美人抱/寡言的洪哥笃信佛教/有意无意还提些老庄之道/清心寡欲从不为升职烦恼/淡泊名利只求做一棵无名小草/想那新娘定是俊俏的容貌/冰清玉洁有着高雅的格调/方能教洪哥甘入围城抛下单身逍遥/重情惜缘是洪哥的信条/坚信洪哥的爱情长盛不凋/千言万语难将我心头的祝福表/一首小诗还望洪哥切莫见笑。

当年期末考试的成绩揭晓了。我班的语文成绩比兄弟班级低了两分。第二学期,我的班主任被莫名其妙地撤掉了,据说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据说是因为组织了那次野营的缘故……尽管全班五十四位同学联名上书校长室也没能让我“官复原位”……郁闷之下,我写了《蛰居新中遣怀》一诗:“二十三四正当年,踌躇满志登讲坛。初上黄山凭栏望,仰观古枫入云端。白驹穿隙近十春,恍惚已过而立年。黄山景殊怕登临,古枫参天愧仰瞻。奄奄黄昏落寞时,碑林城墙独盘桓。”

第二部分:痴人说梦

目前语文教学的处境很是尴尬。老师没信心,学生没兴趣。形成语文教学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很多,如现在社会的重理轻文,如家长学校的急功近利,如教学评价的只看分数,如语文试卷的刁钻脱节……但我想既然整个社会那么功利,何不就好好利用一下高考分数这一杠杆?语文被人轻视作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该学科的高考成绩缺乏区分度。如果语文学科也象数理化那样能有三十五十的拉分距离,谁还敢小觑我们语文?语文如果能在命题和评卷这两个环节好好研究,予以改进,也同样可以有很大的分数差距。拉分大,对于高考的贡献就大,该学科就能引起学校领导和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

现在的考试很成问题。高中语文平时的大小测验都是在模仿当年高考试卷的题型,这股风气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初中。高一的试卷高三可以考,高三的试卷高一可以考,考查内容几乎完全不关当年的教材。既没有难易的区别,也没有层次的渐进。学生不知所学,教师不知所教。考试与教学严重脱节。所以很多语文老师在深谙自己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力不从心,就索性将整个高中三年化在了反复讲练语音别字、成语语病等几个零琐的知识考点上面,做了无数套折磨身心的模拟试卷,别的什么都没做。这种教学简直就是对学生的犯罪!高考试卷的构成如果不做改变,此种状况必然会一直持续下去。躺在床上,有时偶发奇想:如果让我来高考命题又会怎样做呢?

我的语文试卷将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文言阅读能力和思想情感表达,有这三点就足够了。整张卷子将围绕上述三点分设以下几大题型:(一)文化常识的填空或简答;(二)文化经典、诗词名篇的默写;(三)文言阅读理解,材料安排两篇,一篇取之教材,一篇选自课外;(四)作文。现在高考卷中第一部分的六个考点,大可废除;现代文阅读尤其是其中的科技说明文阅读已纯粹变成了文字游戏,影响非常恶劣,也应斩无赦。第六部分的语言表达也有卖弄花俏之嫌,既已有作文的考查,实在没有必要多此一题了。

如此仅仅是就考试的题型做了改革。形式理当服务于内容。形式所承载的内容才是高考最应关注的。高考所要考查的内容,也就是平时教学所应落实的内容。这就必然地牵涉到语文的学科内涵和教学目标。“语文”两字到底作何理解?我们的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

我的回答很明确:语文就是语言文化;语文教学应该传承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

世间的学问林林总总,而我以为实际只有两种学问,即如何安身的学问和如何安心的学问。学一技之长,将来可在社会上谋生养家,这类安身的知识为目前的教育所重视;而安心的学问显然没有赢得普遍关注。随着“马加爵现象”的频频披露报端,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随着整个社会人心的渐趋浮躁,随着人们道德精神与物质经济的严重失衡,我们才开始呼吁要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何为人文教育?援引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的原话:人,就是人之身心的和谐发展;文,就是文化。所谓人文教育就是要关心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安心立命、为人处世的道理,阐述极为具体精微,能对“安心”大有贡献的莫过于语文学科。环顾中学所设诸学科,人文教育,舍我其谁?语文教师自应当仁不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宏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启迪学生的心智思想。语文老师不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思想情感的启迪这两大目标上下足功夫,而尽是条分缕析、玩弄文字技巧,这就是语文老师的失责!可惜长期以来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将“语文”错解为“语言文学”而缩小了语文学科的内涵,大学中文系又叫做“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这种误解的明证。

事实上,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陌生到了不堪想象的地步。反躬自问,作为师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的我对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就所知甚少,象《论语》《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也只是一知半解地读了些片段,《老子》《庄子》这样的智慧之学也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了个大概,而那浩如烟海的佛教经论更是少有问津,至于能领悟传统文化之精义妙理者,四海之大又有几人欤?我曾小心翼翼地问了十几位组里同仁,可有认真读完《论语》一书的没有。结果让我“欣喜”让我悲哀。原以为如此没有学问的恐怕只有自家一个,结果却是彼此彼此,偌大的一个语文组竟没有一个人读完《论语》!对佛道经典稍有涉略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绝无仅有。我有个同学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回来相聚,让他谈谈在美国的感受,原以为他会大谈美国的现代文明如何发达。没想到他却说:“真是惭愧,到了美国,很多外国友人对东方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兴趣极大。他们会问:‘你们有本《易经》,能知古知今,推测未来,被誉为“万经之王”。你能给我说说《易经》都讲了些什么?还有老子的《道德经》,为什么人们称它为“智慧之学”?你们的“大学之道”到底是怎样一种境界?你们为什么要尊孔子为“孔圣人”?中医的经络理论太神奇了,你看过《黄帝内经》吗……他们对我们的文化兴趣很高,而我自己却几乎是一无所知,头脑里似乎只有一些不知从哪里得来的观念:《易经》是封建迷信;道家的思想颓废消极,是逃避现实的精神鸦片;孔老二,曾经在文革中被彻底地打倒,现代不打倒了,但好象在现实中也没什么大用处;经络学说似乎不符合科学道理,《黄帝内经》连中医学院的也未必看过……”我们的祖国有着那样悠久的历史,那样璀璨的文明,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自诩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在头脑中竟然是一片空白、荒如沙漠!这到底是谁之过?是谁造就了我们这些文化的侏儒!

回顾自己的读书旅程,我也算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乖孩子。那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十五年,我起早摸黑地勤学苦读,到底读了些什么呢?反思我们的教育,不禁悲从中生。

语文教材几易其稿,仍然没有根本上的突破,单独去看选文,似乎篇篇文质兼美,合并起来看则成了行尸走肉——缺乏统领全局的灵魂,貌似系统有序,实则有形无神。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极为短暂而脆弱,原本我们应该集中精力读一些终身受益的文化经典,明白做人的道理。然而我们在小学里背的是“牢记血泪仇,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在初中里学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井冈翠竹”,在高中里听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现在的教本比起以前,少了些政治色彩,多了些文学气息,但就编写的思路来看并没有实质的改变。语文教材的频频变更并不是件可喜的事情,而是不成熟的表现。自然科学类的教本因为科技的日新月异,固然需要时时补充修正;人文教育类的教本,如果频频变更则会让人不知所从。几千年的文明,我们的祖先已经从纷繁芜杂的天象人事中悟出了一些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不易真理,顺之则福,逆之则祸。我们的语文教材能不能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这样的经典选入其中呢?我们的学生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够聆听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教诲呢?

经典的文章都是经过了几百上千年时间之流的冲刷而沉淀下来的真金。越是经典的,越要在小时候读背记忆。我们总是错误地低估了儿童惊人的吸收能力和潜在的领悟能力,浅陋地认为儿童不适宜读背那些深奥的文言古文,因而整天让孩子读背一些毫无文化底蕴的“顺口溜”,白白错过了教学记忆的黄金期。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记忆力开始于零岁,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更有长足的提高,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十三岁上下为一个人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分心的事情多了,记忆力开始下降。而理解力的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始于零岁,但一至十三岁期间发展缓慢,十三岁以后方有长足的进展,十八岁以后日臻成熟,还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所以,十三岁以前是一个人记忆读背的黄金时段,这时候的记忆以直觉识记为其特点,理解的成分微乎其微,让他背诵“猫儿叫,狗儿跳”的东西与让他背诵“道可道,非常道”的句子,所费时间精力没多大差别。我的女儿才二十二个月,却已经能够背下《三字经》里的一百多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而我所做的仅仅是在睡觉前让她听了几遍录音带而已。我们大人很难背下来的古文,小孩子却很容易做到,古文特别讲究音韵格律,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非常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记忆规律。而且这一年龄段所记忆的内容常常能深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之中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他以后的言行处事,随着阅历的增长,人生体验的丰富,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孩提时代所背诵的经典之深意,进而学以致用。到了中学阶段,直觉记忆的黄金期已过。中学生的记忆开始以理解为主,因为心念难以纯粹,心力不能集中,往往在小学时只要化五分钟十分钟就能记住的内容,到了高中段就需要五倍甚至十倍的时间去对付它,而且这种记忆还只是停留在意识表层,若不经过长期反复的读诵就很难深入到人的潜意识之中去,因此也就很容易淡忘。

根据这一记忆规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应侧重文化经典和诗词名篇的背诵。初中语文在继续强调背诵积累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入文化史的总体简介,参入理解性的内容;高中阶段,可以不那么强调背诵,只要反复巩固小学初中所记的内容就可以了,但这三年要让学生有机会阅读大量名人传记和文化散文,好的传记对一个人的成长可以起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文化经典的奥义需要丰富的人生经验方能有所悟,需要一个人用一生去参究,但这参究的基础必须在小学中学阶段完成。不要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教育,也不要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迟到大学去进行。文化的教育应是全民的教育,基础的工程。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读诵经典,将受益于五千年文化的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纯正、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穷本探末、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无为而治的智慧,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的事业。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每个人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立命的不易准则。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台湾东南亚乃至欧美华人圈,在王财贵教授、南怀瑾先生等有识之士的倡导推动下,兴起了儿童读诵传统文化经典的热潮。我们如果仍不改变目下的语文教学,必将追悔莫及!若能彻底扭转目下教材编写东拼西凑、零打碎敲的做法,完全改变现在语文高考琐碎无聊、玩弄文字的命题,人文教育指日可兴矣。

语文教学目标明确了,教材问题解决了,考试的方向清楚了,命题的形式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高考的语文就应该检测文化经典的记忆、诗词名篇的背诵,所占分值不应该是现在那不痛不痒的四分五分,而应该是二十分三十分甚至更多,让那些不读不背的学生直感心痛!所默写的形式也不应只是上句接下句,下句对上句,片言只语的东西终究意义寥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默写完整的《诸葛亮诫子篇》或《论语》中的某一章?文言文的阅读应该加大比分,五千年的文明基本上都是以文言的形式躺在图书馆。一个没有文言阅读能力的人怎么可能走进传统文化的宝库,又怎么能担当起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有了深厚的文言功底,再读现代文简直就不费吹灰之力。至于作文就应该反映学生的思想深度和情感体验,没有历史感的作文,没有文化底蕴的作文,没有生命体验和宽大胸襟的作文,到时得分就会很惨。高考如果是那样来命题,那么我相信小学初中的校园,就会到处书声朗朗背“论语”;而高中的语文课堂就能看到我们的学生在引经据典谈孔子说庄子,纵论历史人生、天道自然。我也相信初中高中、高一高三的语文试卷将不再是一个层次、一副模样;更不可能出现中文系的博士生考不过高三毕业生的咄咄怪事;语文学科的拉分也决不亚于数理化学科。教有所依,学有所本,考有所据,循序推进,我们的学生通过寒窗十二年的苦读,必然是“腹中有书气自华,不会作文也很难”,对于人格心理的塑造、伦理价值的确立,更是功莫大焉。

反观现状,静而思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除了“做题应考”,其特色与价值又在哪里呢?我们的学生在中学毕业之后,头脑里又留下多少语文的痕迹呢?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伍海舟同学给我的一封信:“……先生教了我三年,培养了我三年,虽然我还不是材,而且我自觉将来也不会成为材的,不能为先生争光。但是于先生来说总算是培养过了,尽了责了。先生传给我的,大部分在2000年7月7日上午11时半止就还给了先生。还有一部分我还留着,但就目前高校僵尸般的教学与为了文凭而浮夸的学习形势来看,先生所传给我的这一部分东西,恐怕将要陪伴我的一生,直至几十年后带进火葬场。先生在我的印象中是由极普通的三句话组成的。第一句话是‘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第二句是‘我了解一点气功’,第三句话是‘我去过新疆’。这第一句是先生的筋骨,这第二句是先生的气血,这第三句是先生的皮毛。先生的肉体就是由这三句话拼合而成的……”这里不惜篇幅引入伍海舟的来信,无意炫夸自己对这位同学的影响,只是想通过毕业之后学生的书信来反思高中三年的教育到底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了些什么,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伍海舟同学对我们的应试教育是彻底否定的。所学的知识在2000年7月7日上午11半就还给了本人。象我这样不称职的语文老师,他居然还写信以示感激。我的心里真不知道是该自豪呢,还是该羞愧……

我们再也不能只将眼光盯住可怜的几个分数而漠视学生鲜活的思想与才情了,我们再也不能害人害己地盲目练习而置传统文化于不顾了!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什么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就是最好的答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何才算得上真人?宋代哲学家张载的名言就是最好的答案:做一个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怎样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代维摩诘”南怀瑾先生的呼吁就是最好的答案:“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有比失去传统之根、文化之本更可怕的事情么?!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作为记忆黄金期的儿童时代错过了,作为记忆白银期的青少年时代又错过了,直到记忆的烂铜烂铁期才去读经背诗,岂不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第三部分:大肚子工程

—— 经典诗文读背实验设计

寺庙新成,佛像开光前有一道仪规,即将一些佛教经典放入佛菩萨的肚子里,佛门谓之“装藏”。据说只有经过“装藏”仪式的佛像,才有感应。此举是以相表义,大有深意,旨在告诉世人:诸佛菩萨都是先深入经藏,唯慧是务,才获得了如海的大智慧。众人也应该熟读经典,明白事理,才能获得解脱。其实作文之道也是如此,只有熟读圣贤文章,胸藏万卷经纶,才能广证博引,下笔如有神助。针对学生“肚中无物,下笔艰涩”的惨状和人文素养极度匮乏的现状,我一直对以后的语文到底该怎么个上法有所玄想。最近看了台中师大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材料,平时又多看了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文集,对两位师尊谆谆告诫的“要从小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深以为然,心中油然生起“弘扬传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于是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殚精竭虑草就了下面的读背诗文实验方案,并美其名曰“大肚子工程”,即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读背,让百余弟子的肚子略有凸显。

一、实验原理

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具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规律。右脑与我们的记忆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左脑与我们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紧密联系。右脑在13岁以前发展最为迅速,其间又可分做三个阶段:0——3岁是右脑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3——6岁是第二个高峰期。这六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80%——90%的形象思维能力。在这期间我们如果能给孩子优雅的音乐熏陶和不同的语言熏陶,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思议的深远影响。6——13岁是右脑发展的最后阶段。到了13岁左右,右脑发育基本成熟,以后不再有明显发展,记忆力也开始走下坡路,以后只能是一年不如一年。而左脑的发育在13岁以前显得极为缓慢,过了13岁才开始突飞猛进,而且会随着学习的深入、阅历的丰富而一直有所提高,直至老死。由此可见,记忆的黄金期是在上初中以前,记忆的白银期在初高中,记忆的青铜时代是大学四年,走出校门以后,就是记忆的废铜烂铁时代。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让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读背一些文化经典,机会一失,永不再来,必将抱憾终身。

王财贵教授在北师大的演讲中有几个极为重要的观念让我感慨良多:(1)教育经济学理论。王教授认为,让学生读背《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要比读背一般的白话儿歌好,所以只要背下了《三字经》《千字文》,普通儿歌就可以不读;读背《笠翁对韵》和唐诗宋词要比读《三字经》《千字文》好,所以只要能熟背《笠翁对韵》和几百首唐诗宋词,《三字经》《千字文》就可以不读;读背古文名篇要比读背诗词好,所以只要能熟背几十成百的古文,唐诗宋词就可以不读;读背诸子百家的散文要比读背一般的古文好,所以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一般的古文就可以不读。诸子散文之中,尤其以儒道两家的经典最为重要,所以只要读背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和《老子》《庄子》的文章,其他的文章就可以不读。因为这些圣贤的文章包含了为人处事求学问最为重要的原则,以后几千年的多数文章几乎都是对这些经典的发挥阐扬而已。我们如果能用十二年的时间来引导学生读背圣贤经典、吟咏诗词名篇,这是既经济省力、又厥功至伟的语文教学法。语文学科是意思不懂也可以教的,它不同于数理化这类自然科学学科。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2)养蚕理论。说的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王教授认为一个人真正要读的书其实并不多。只要经典读透了,读多了,自然就有学问;有了学问,有了情感和思想的积累,自然就能作文。作文者“辞达而已矣”。作文是不能教的,也是不需要教的。而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从小学到中学就一直在不辞辛苦地做着障碍学生作文的事情。结果是“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比如,我们总是要学生看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交一篇读书心得,结果学生读得辛苦,写得痛苦。这种做法就好像养蚕,让蚕吃一口桑叶就要它马上吐一口丝,蚕便活活地被折磨死了。其实养蚕很容易,蚕农只要每天按时适量地给蚕宝宝喂鲜嫩的上等桑叶就行了,蚕吃了好桑叶,长到一定时候自然就会吐丝。想不吐都不行。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原本也很容易。在学生记忆力旺盛的时候按时适量地让他们读背千古流传的经典文章,学生肚子里有了足够的经典打底,涵咏优游,变化气质,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就能表情达意。作文是一个人情思心智的自然喷发,本无定法。我们的学生写不好文章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经典的文章背得少,学问底气不足,情思体悟不深。语文还是需要死背的,只有死背才能活用。(3)语文要重视文言教学,文言是白话的提纯语言的升华。白话文是不需要教的,能够阅读高深文言的人必定能读懂白话文,而能读懂白话文的人未必就能读懂文言文。自古及今的学问大家,无一不是自幼熟读文言经典而成就的。如胡适之先生四岁背诗,五六岁背古文,九岁读古典小说,十一岁点读《资治通鉴》,十三岁读完《左传》。历数现当代文化名流,如曾国藩、粱实秋、朱自清、徐志摩、林语堂、钱钟书、南怀瑾……莫不自幼饱读经书,优游于经史子集之海洋,惟其如此,故能成其大。以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模式,要指望培养出学贯古今、融通中西的国学大师,恐怕难乎其难。并非现在的学生智质愚钝,而是现在的教学不重视传统文化,抛弃了几千年所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和人生智慧,整个教学显得“杂施而不循”,师生的教学自然也就“勤苦而难成,事倍而功微”。我们的语文老师应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文言教学上来,而不要再就现代文做条分缕析的无聊讲解。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都是以文言的形式保存在图书馆,不能阅读高深的文言文,继承传统文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的文化就有断层之虞。割裂传统,文明的延续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久远。所以重视文言教学实是关系到文化延续、文明发展的头等大事。这桩大事的基础工程必须由小学中学的语文老师共同承担来完成,所以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经典的读背,人文的素养,是任何时间任何年龄的人都需要的,当然这项工作自然是做得越早越好。相对于小学生,让高中生来读背经典显然为时已晚,但是我想,“做”总比“不做”好。鱼儿搁浅在沙滩上奄奄一息,那些观海的大人们可能不在乎,但海边的小孩在乎,无水而饥渴的鱼儿们在乎。那就让我来做那掷鱼归海的傻小孩吧。否则我们的学生长大了会怨恨我们的教育一辈子。况且我坚信,读背经典必然会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留下影响:(1)收摄身心,制心一处。每天集中化上半小时,心不旁骛地读背文章,这就是在做佛门的止观功夫,自然可以对治学生的散乱猿心,提高学生的专注能力,而注意力是做事成事的元素之一。(2)见贤思齐,澡雪精神。每天口诵心惟圣贤文章、为人处事之道,自然会有洗心革面、潜移默化之功效。(3)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每天熟背一两百字,日积月累,春去秋来,岂可小觑?若能真正坚持上一年半载,也必有五千一万的文章放进肚子做底货,既积累了文字,解决了搜肠刮肚无一字的寒碜,又磨砺了做事的毅力,学生乐意,教师省心,如此一举多得之事,何乐而不为?

本次实验不奢望能提高多少语文分数,倘能在我的学生心里留下一些淡漠的读经因子,在他们的肚子里放下几篇能够受用一生的文章,斯愿毕矣。

二、实验目标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自控力;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2、积累一定的诗词经典,增进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思想情操。

3、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作文能力。

三、实验时间

1、2005年3月——2005年12月。

2、每周一至周四的语文课,前5分钟学生才艺表演;接下去的二十分钟左右时间教师选择讲解实验教材的诗文;其余的二十分钟留给学生读背。周五的整节语文课供学生读背,教师巡回答疑或抽查部分同学的背书情况。周六的语文课默写检查一周所背内容。

3、每位同学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好早晚自修和语文课上的读背时间。没有语文课的日子也要自觉保证一定的时间来温习巩固所背内容。

四、实验教材

自编,分作三部分:(1)古诗词;(2)古代散文;(3)儒道佛经典选读。

五、实验步骤

(一)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记忆能力和志愿,将全班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

1、组织两三次记忆力测试。测试选材分别为陌生的古诗文。参加测试的同学拿到测试材料后,先估算一下自己在半小时内大致能背诵多少字,然后集中注意力,心无杂念的读背强记,背诵时尽量不要去思惟文句意思,只要象小孩子那样集中心力读背就可以了。半小时后开始默写。教师批阅并统计出每位学生的有效识记字数(不含标点)。之所以要测试多次,是为了让检测结果更加客观准确有效。

2、分析几次测试情况,确定分组指标:原则上在半小时内能准确无误地背诵并默写250字以上者为甲组;在半小时内能基本准确地背诵并默写200字以上者为乙组;在半小时内能基本准确地背诵并默写150字以上者为丙组;在半小时内能基本准确地背诵并默写100字以上或不到100字者为丁组。最后属于哪个组别,由学生自己申报决定。申报组别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占便宜。应该准确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读背指标。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每个学生的起点都不一样,只要真正做到了“诚信、尽力”,就可以自我肯定。

(二)各组指标

1、实验时间匡算:

实验从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共10个月300天左右时间(包括寒暑假)。其中100天时间用于背诵新内容,其余时间用于巩固所背内容。

2、各组终极目标:

甲组每天读背250字,100天可以背下25000字,甲组总指标约为22000字。

乙组每天读背200字,100天可以背下20000字,乙组总指标约为18000字。

丙组每天读背150字,100天可以背下15000字,丙组总指标约为14000字。

丁组每天读背100字,100天可以背下10000字,丁组总指标约为10000字。

3、各组分解目标:

组 别 甲 组 乙 组 丙 组 丁 组

实验总指标 背诵22000字 背诵18000字 背诵14000字 背诵10000字

第二学期 背诵10000字 背诵9000字 背诵7000字 背诵5000字

第一学期 背诵12000字 背诵9000字 背诵7000字 背诵5000字

月指标 背诵3200字 背诵2400字 背诵1800字 背诵1200字

周目标 背诵800字 背诵600字 背诵450字 背诵300字

日指标 背诵200字 背诵150字 背诵100字 背诵60字

(三)考核落实

1、一周考核

每周六语文活动课默写所背内容。由语文小组长负责批改。组长批改时先看默写字数,依据每位学生所完成的字数打好等第“甲、乙、丙、丁”。再依据错字漏字和书写情况斟酌判出等级“优、良、差”。具体规则如下:(1)优:字迹清楚端正,且无错别字。(2)良:字迹比较清楚,但有1—5个错别字。(3)差:未完成最低目标者;或错别字多达5个以上者;或字迹特别潦草、难以卒读者。如“甲优”,表示该同学本周已完成了至少800字的背诵任务,且默写时没有任何错别字。“乙良”,表示该同学完成了一周600字的背诵任务,但默写时有1-5个错别字。“丙差”,表示该同学完成了一周450字的背诵指标,但默写时错别字超过了5个字。“丁差”,表示该同学没有完成一周300字的最低背诵任务,或者虽然完成了300字的最低指标,但错别字超出了5个字。

2、一月考核

每月末填写《熟背篇目自报表》,请将您已真正熟背的篇目填入表格,不能背诵的或背得很不熟练的谢绝填报。语文老师和语文小组长将逐个逐篇进行背诵检查。先根据自报字数评出“甲、乙、丙、丁”四等,再根据背书的熟练程度评出“优、良、合格、差”四等。凡篇篇背诵纯熟者为优;多数背诵熟练者为良;基本背出但不够熟练者为合格;有一篇或多篇不能背诵者为差。

老师在每月月初总结上月度的背书情况,并视具体情况进行集体或个人的奖惩。

3、期末考核

期末背书考核时,只依据实际背书水平来打分,比如丙组同学自报的背书篇目累计字数达到了乙组的要求,则按照乙组的标准折算成绩;乙组同学的背书水平达到了甲组的指标,则按照甲组来打分。以此类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背书成绩各占学期总评成绩的50%。具体背书成绩换算如下表所列:

等第 甲 组 乙 组 丙 组 丁 组

优秀 100分 90分 80分 70分

良好 95分 85分 75分 65分

合格 90分 80分 70分 60分

差等 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背书指导

1、合理选择背书内容:

先大致通读实验教材,然后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诗文熟读精背。最好能琐定一两位先贤的文章,比如王维的,或者李白的,或者苏轼的,将他所有的选文背熟读透。以后有条件再读一些他的传记或评论。尽可能多的熟悉这位先贤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让他的形象在您心中复活起来,直至您与他融为一体,成为您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2、科学安排背书时间:

遵循记忆规律,合理安排读背时间。充分利用好早自修和晚自修这两个关键时间段。当天所背的内容一定要在晚自修结束前十分钟默写一遍或默诵几遍;然后就寝前躺在床上回忆一遍,再在次日早自修上反复温习几遍。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当周所背的诗文一定要在接下去的几周抽出时间及时巩固,让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否则犹如青蛙跳井,半途而坠;又如烧薪煮水,欲沸而止。功亏一篑,甚为可惜。平时只要有空闲可随时随地地读读背背。让背书成为习惯,成为精神的盛宴。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艾宾浩斯简介:德国实验心理学家。17岁入波恩大学学习历史和语言,后转攻哲学。23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890年和1894年先后在柏林大学、布雷斯大学各建立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第一次运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并发表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对记忆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原理图表:

图一:记忆的过程

图二: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时间间隔 记忆量 遗忘速度 遗忘规律(见图一、二)

刚刚记忆完毕 100% ◆规律:①记忆的集中注意力原则。以高度紧张的态度集中心念读背,效果较好;以懒散随便的心态去读背,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效果也不会理想。②遗忘的先快后慢原则。已记住的内容如果不能及时反复巩固,将会很快忘记;如果能在开始的一个月内经常读背,那么一个月以后遗忘的速度就会放慢,直至不再遗忘。③背书的理解记忆原则:无意义音节遗忘最快,散文和诗歌不易忘记。◆启示:①明确目标,集中注意力。②读背时间安排要先紧后松。③尽量理解文意,不懂多问。④分析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有的人在清晨记忆最好,称为“黄莺型”;而有的则在晚上八九点钟记忆最好,称为“夜莺型”,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

20分钟后 58.2% 41.8%

1小时后 44.2% 14%

8—9小时后 35.8% 8.4%

1天后 33.7% 2.1%

2天后 27.8% 5.9%

6天后 25.4% 2.4%

一个月后 21.1% 4.3%

4、端正心态完成实验

请勿自欺,亦勿欺人。养成习惯,水滴石穿。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涵咏优游,澡雪精神。

第四部分:自我定位

作为语文老师,我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导演”“公仆”“裁判员”和“档案管理员”。作为导演,我主要运用“文本”“讲座”和“作文命题”等杠杆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社会和自然这三个层面的问题,逐步树立起“亲亲、仁民、爱物”的做人理念。在学生的“阅读摘记”“随笔写作”和“经典读背”等几方面做好指导工作,为此我建起了班级图书馆,制定了一系列规范“随笔”“摘记”和“读背经典”的制度,并编纂了一套经典读背试验教材,文本包括“儒道佛经典选读”、“古代诗词选读”“古代散文选读”三部分。作为“公仆”,我主要是尽自己之所能,竭诚为学生解疑释惑,在生活上、学习上和思想上关心他们。作为“裁判员”,我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对其学业上的表现作出公正评价。作为“档案保管员”,我为100多位学生建立了详细的个案,其内容包括学生照片,基本信息,三年的学业情况和平时的重要表现等等。并以网页的形式进行管理。为尊重学生个人隐私,我征询了学生的意见,愿意将自己信息在网络上交流的,则将其信息公诸网上,网络成了展示其精神风采的绝好平台;不愿意公开交流的,则隐而不现,只在老师自己的手提里保存,以便在个别促膝交流时有充足的资讯。

我告诉我的学生,你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将构成你生命的一部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此得以体现,因此你要为自己的一切言行负责。飓风起于青萍之末,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师将尽可能忠实地记载下你高中生活中发生过的重要事件。是非功过留待您的同学和儿孙去评价。

作者:洪申健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告知cn@artcnn.com删除。 所发图文不代表www.ARTcnn.com立场!如果您觉得本页文章有需要补充之处,请在下面的评论区提交内容。https://artcnn.com/edu/20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