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作文素材网 教学教案 新教材“课外必背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

新教材“课外必背古诗词”教学探索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语文材料中,“诗”是文学作品,“缘情”而作。它能感情上打动人而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天长日久,甚至能影响人的气质、品德、性情。这是诗的教化作用。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诗教的国度。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第十六》)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会不会用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社会交往,是衡量其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志。他还对学生强调:“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但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古诗词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断发展的一株艺术奇葩,是我国历代杰出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所创造出来的完美文学艺术精品,它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风格秉赋,具有极为博大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极为丰富精炼的语言文字;具有极为整齐动听的格律音韵;具有极为优美高雅的艺术意境。同时中华古诗词还在“立人”方面一直倡导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君子务实、重德好仁等传统美德。学习古诗词,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根基,让他们在非常深厚的诗文化资源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活跃他们的思维。因此,学习中华古诗词是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规定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推荐篇目50首。新教材每册后面都编排了“课外古诗词背诵”,收录了十首古诗词,这些古诗词每首只配有简单的几行导读提示和一些注解,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阅读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如何让学生将我国优秀的诗文化中那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一代代传诵下去,首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兴趣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语文教师应努力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古诗词、背古诗词的兴趣。从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古诗词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价值起步,引发学生学习、积累的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多种学习、背诵古诗词的方法,并采用多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意识,实现自主快乐积累。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在七年级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通过比较和收集学生反馈意见,摸索出了一种模式和方法:那就是把“课外古诗词背诵”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的要求。”(《课程标准》)

在这一理念之下,我和学生共同设计策划了主题为“在古诗中旅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案,用一周的时间来实施,即把一周五天划分为五个板块,按学习内容给每个板块取一个名字,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一些名胜古迹,既明确了主题又具有文采,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色,每天就分别围绕一个子课题开展学习,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周一:竞登“论讲坛”。

这一个板块是综合性学习的开始部分,由学生先自主预习,在预习时学生可以查阅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过翻阅有关唐诗宋词的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背景资料,以帮助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为诵读和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学生们自告奋勇登上“论讲坛”,将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介绍给其他同学,或介绍诗人,或解说作品,方式既有在黑板上直接板书讲解的,也有利用投影或幻灯将资料展示出来的。登上“论讲坛”的学生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老师,不仅锻炼了口才,也增强了自信。而同学之间也可以提问质疑,还可以相互补充,以此创造了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周二:兴尽“吟咏阁”。

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厚积而薄发”。开展丰富多彩的古诗词朗诵竞赛活动,可以在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从而大量积累古诗词。在诗词朗诵活动之前,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朗诵作精心的指导,使学生摸索出并掌握古诗朗读的技巧。

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出诗歌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而诗歌是“缘情”而作的,训练学生的朗诵,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音韵之美。“诗为乐心”,古有诗词掷地作金石声之说。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唱起来和谐悦耳,像音乐一样有节奏美,使学生体会到了朗诵的乐趣。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五言句为三个音节“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或“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七言句为四个音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对古诗吟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朗诵比赛的积极性很高,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配乐朗诵,有的舞蹈伴诵,有的两人唱和对诵,有的集体朗诵等等,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竞显风采。

当然,古诗词的诵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日久天长的积累,“一曝十寒”是学不好的,只有通过“一天一诵”,常记常诵,长期浸染在古诗词之中,受到熏陶,受到启迪,才有所收获。这个方面可以有语文骨干或语文小组长负责检查落实,还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由家长协助督促检查。

周三:畅谈“品赏馆”。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不仅有音乐美、人情美,更有语言美、意境美,因此古诗的学习不能只满足于朗朗成诵,还应学会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那么,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渔场”,如何去“渔”呢?我的方法是,先为学生提供经典范例,由学生自主合作,深入地研读范例,从中探究出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我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然后学生自选篇目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并通过交流评改、反复练习,逐渐熟练掌握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我给学生提供的范例是两篇同题文章《〈咏柳〉赏析》,作者分别是袁行霈教授和马茂元先生,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两篇文章。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学生探究出了鉴赏古典诗词的一些方法,如:

1、鉴赏中国古典诗歌,要从诗中的形象出发,抓住形象在声音、色彩、线条、情态等方面的特点,并透过形象,体味出诗人注入其中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2、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联想十分丰富,有些诗歌的构思完全建立在一片联想之上。阅读这些诗,应当驰骋自己的联想,展开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在头脑里产生丰富的画面,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才能真正欣赏它的意趣。如曹操的《观沧海》。

3、可通过“换字”比较的方式推敲、揣摩关键字词,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特别要抓准?“诗眼”。如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

4、加强拓展比较阅读,进行多向比较研究,在比较中加深理解、记忆和运用,可使原有教材内容的容量更加丰富了,也可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如:古诗中送别题材的诗歌,李白的《赠汪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写法各不相同,你喜欢哪一首或者诗中的哪一句,说说为什么。这样方式可以以点带面,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加大了教学密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附一:《〈咏柳〉赏析》文章两篇——

《咏柳》赏析(袁行霈)

这首诗很短,只有四句,28个字,艺术上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这是咏物诗,从\”咏柳\”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了,是歌咏柳树的。这首诗的确是处处扣紧柳树来写的。但是我觉得诗人所歌咏的决不仅仅是柳树,他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人们对于春之来临,往往是从自然界的变化中得知的。水的解冻,燕子的北翔,都是春回大地的信号。不要忘记,柳树也是一位报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贺知章借着描绘柳树的新妆,歌咏春天的来临,很能唤起读者共鸣。咏柳,而不局限于柳,借咏柳而咏春,这是高出于一般咏物诗的地方。

其次,这首诗的构思新颖,比喻巧妙,诗的形象仿佛要凸出于纸面之上。特别是后两句,用剪刀比喻春风。她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吹到哪里,就把勃勃的生机带到哪里。她剪破严冬的笼罩,裁出万紫千红的世界,她的轻捷,她的锐利,随之而来的创造的喜悦–种种美好的想象都可以由这两句诗产生出来。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这首诗正是这样,它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的春天;通过似剪刀的春风,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这样新颖的构思,这样清新的艺术境界,即使在唐诗里也并不多见。

第三,这首诗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名“碧玉妆成一树高”,先写总的印象,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单就柳枝作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句、第四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处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前两句是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怎样高上去,柳枝怎样垂下来。后两句写柳叶,如果还用这种写法,说柳叶怎样细,怎样嫩,好像是刚刚剪裁出来的一样,那就显得呆板了。诗人在后两句换了一种写法,不对细叶作任何形容,也不打什么比喻,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描写的重点悄悄地转移到春风上来,是春风裁出了细叶。这就在前两句的艺术境界之外,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咏柳》赏析(马茂元)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附二:学生赏析王维的《竹里馆》两例——

其一:我认为这首诗的构思十分特别。第一句“独坐幽篁里”是写“景”,而“弹琴复长啸”则是写“人”,即诗人自己的活动,“弹琴”、“长啸”必会发出声音,传达出了“声”。最后一句“明月来相照”,明月既来相照,必有光,就写出了“色”。有“景”有“人”,有“声”有“色”,可见作者描写的对象是十分丰富的,景色是十分美丽的、怡人的,并不会让人感到孤独。而较之,从第一句和第二句的“独坐”和“人不知”中又可见作者是独自一人的。作者正是想通过这种比较来表达自己愿意寄情自然摆脱尘世喧嚣的愿望和宁静、淡泊的心情。

其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第一句中“幽篁”告诉我们环境,“幽”字又表现出了环境的特点。“独坐”与第二句的“弹琴”、“长啸”,是对诗人的活动描写。琴声与长啸声衬托出竹林的幽静。这不由使人想到王维另一首诗《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人以“人语”声衬托出山林之静。两首诗都以声衬托出景之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长啸,让人感到诗人的宁静、淡泊的心情。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学会用拓展比较的方法,通过品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把握诗的整体构思、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感受诗的优美意境等方面来鉴赏诗的艺术特色。

周四:挥墨“创作轩”。

何景明说:“诗文有不可易之法者,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也。”(《与李空同论诗书》)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像中国传统国画一样,讲究“留白”,留下的空白越大,供读者联想、补充、进行再创造的余地也就越大。古诗词以其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和新奇而巧妙的构思,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热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迸发旺盛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才能。

当学生学会了鉴赏古诗,感受到古诗的艺术魅力,提升了审美情趣之后,就会萌发新的艺术创作愿望。如部分学生尝试给古诗配画,有的用蜡笔画,有的用水粉画,有的用电脑画,各有风格。还有部分学生尝试古诗改写,有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有把古诗改写成现代诗的,还有把古诗改写成DV镜头脚本的,各显其能。我也因势利导,从网上下载了湖南作家曾冬的名作《唐诗素描》里的部分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然后指导学生将古诗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附三:曾冬《唐诗素描》中白居易的《暮江吟》——

傍晚,太阳轻松地展开圆圆的身子,跃入了水中,濯洗一天的疲惫。这个不识水性的顽童,把最后几缕光芒洒满水面,就慢慢地沉下去了。

四周很安静,没有谁注意一场悲剧的上演。江被凉凉的风吹拂着,一半是碧绿,如一块漾着波浪的珠玉;一半却红彤彤的,象一朵云彩浸在了水中。

黑暗终于挤满了天空。远处,淡淡的桂香似一些若有若无的声音,漂浮在听觉之外。秋天,这个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呵,在一盏渔灯的照耀下,变得温馨和美好。

月亮拿着一把细长的弯弓,悄悄从山坳里爬了出来。露水闪着珍珠般的莹光,垂挂在岸边的叶尖上,它是月亮从天上射落的星星吗?

一阵微风掠过,坠落的,是满树的平平仄仄。(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唐诗素描》

附四:学生改写的李清照的《如梦令》——

又是一个美丽的黄昏啊!可爱的溪亭,我们又和你如期相会了。阁楼翠亭中,繁弦急管,你吟我唱,歌舞蹁跹,大家相互推盏邀酒,玉盏催传,今霄如此美好,怎辞得友人的盛情?于是又举杯畅饮,及至酣畅淋漓,方才驾起一叶扁舟归航。可是醉眼朦胧,暮色茫茫,归家的路到底在何方?四周只有荷叶铺路,妩媚荷花都已绽开,一朵挨着一朵。“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大家看见这挤挤挨挨的荷叶与荷花,不知怎样才能出去,互相争吵起来,船夫开始使劲地用橹拔开荷花,浪花四溅,这些声响把原本栖息在岸边的鸥鹭惊吓得扑楞楞飞起,直窜向云霄里去,就像漫天掀起的帷幕。

附五:学生改写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诗人骑着马缓缓东行,将西湖的明媚春光尽收眼底。河岸边的座座青山,如同一列骆驼。一座有黑黑飞檐的八角亭隐在山中。春水初涨,春风拂过湖面,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白云重重叠叠,照着西湖这面镜子,梳妆打扮,她的裙角同湖面的粼粼波纹连成一片。

春天已然来了!此时的阳光与冬天相比多了一丝温暧。几只莺儿早已停在向阳的枝头,有的在享受阳光浴,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则在一展歌喉。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忙着衔春泥,要为自己建一个小屋。它轻捷的身影在田间与屋檐下来回穿梭。

遍地的野花竟相开放,她们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他们穿着嫩绿的衣裳,他们的个儿头还小,刚刚才没过马蹄。

诗人本以为这里风景独好,偶一转头看向东面,那掩映在绿杨下的长长的白沙堤上更有引人入胜之处!

附六:学生创作的古诗配画两幅——

电脑绘画:《次北固山下》(王湾)

水彩画:《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周五:演练“阅兵台”。

在整个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注意给自己的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位学生的“悟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要勇于想象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全班抽评,阶段评价等多种方式开展评价与总结,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发展的喜悦、成功的自豪。例如开设“状元擂台”,评出每一个板块学习中表现最佳的学生,授予各单项学习内容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的荣誉称号。在综合性学习的尾声,为落实古诗背诵的效果,进行一些背诵默写、文学常识的测试,以检查学生的积累情况。

附七:“古诗之旅”自我评价表——

我参加“古诗之旅”的态度是很喜欢这次活动,积极表现。( )

大家都参加,我不想显得落后,也一块学。( )

不太喜欢,因为要学的内容太多,觉得有点困难。( )

“古诗之旅”结束时,我能熟背的古诗词有三十首以上。()二十首以上。()十首以下。 ( )

这次“古诗之旅”中,在古诗朗诵方面,我自信大方,声音响亮,感情充沛,有感染力。( )

练习的时候读得很好,一上台就慌了,甚至会忘词。( )

背得很熟,就是有时节奏停顿不准确,感情没表达出来。( )

这次“古诗之旅”中,在古诗鉴赏方面,我已经掌握了鉴赏的方法,并能写出较好的赏析词。( )

知道一些赏析的方法,就是赏析的不到位。( )

还不能用恰当准确的语言写出赏析词。( )

经过这次“古诗之旅”,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在朗诵和赏析方面有了提高,表现得很棒。( )

由于自信不够,错失了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有点遗憾。( )

不够好,还有一些问题没掌握好,还要加油。( )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告知cn@artcnn.com删除。 所发图文不代表www.ARTcnn.com立场!如果您觉得本页文章有需要补充之处,请在下面的评论区提交内容。https://artcnn.com/edu/12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