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国标志
★新中国国名提出者——张奚若
1949年6月21日,在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当讨论到新中国国名时,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奚若先生提出,用“中华人民民主国”不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他的意见博得了与会者的支持。9月27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张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国国名,被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中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1949年7月14日,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副经理曾联松,在报上看到全国政协筹委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后,立即投入设计中。他重温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盼星星”中得到启发,以一颗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广大人民。大星引导在前,小星环拱于后,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大小星均为黄色,象征黄色人种。旗为红色,寓意革命似红霞。8月中旬,他将国旗设计图案寄往北京。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从此,由曾联松设计的编号为323号的“五星红旗”,被正式确定为新中国国旗。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赵文瑞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会务处的同志将缝制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任务,交给了北京美术供应社的赵文瑞。她满含热泪接下任务后,立即去前门外的瑞蚨祥绸缎店,买回红绸料和黄缎料,按照国旗制作的要求,精心剪裁后,就在地板上废寝忘食地缝制起来。9月30日下午1点,一面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特制五星红旗终于缝制完成。
10月1日下午3时10分,赵文瑞缝制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由毛泽东主席亲手升起在天安门广场,成为新中国的象征和标志。
★新中国国徽制作者——高庄
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邀请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院成立国徽设计小组,并对海内外寄来的设计稿进行评选。以梁思成为首的国徽设计小组等9人,按照政协规定的内容,设计出了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组成的国徽图案,并于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会议上获得通过。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关于国徽图案的建议。7月,清华大学营建系高庄,接受了制作国徽模型的任务。
高庄遵照周总理“向上、响亮、挺拔”的修改建议,在原设计的基础上,突出“概括地表达我国立国的本质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参考了秦汉铜镜和北魏石刻佛像,采用45度锐角浅平面主体浅浮雕技法,发扬我国雕塑艺术淳厚质朴、深沉雄大的民族特色,使题材与内容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整体。1950年8月18日,高庄制作的国徽模型被一致通过。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铸造者——焦百顺
1950年秋末的一天,沈阳第一机床厂19号铸造车间铸造班班长焦百顺,郑重地接受了“铸造国徽”的光荣任务。
按照设计要求,国徽的质地为铜铝合金,铜占8%,铝占92%。由于铜和铝的熔点不同,火候极难掌握,并且要铸造出直径分别为1000毫米、600毫米、400毫米3种规格。焦百顺和另外两位工人组成的国徽铸造小组,经过多次摸索,攻克了道道技术难关,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任务。
1951年5月1日,由焦百顺等人铸造的新中国第一枚直径为1000毫米的金属国徽,正式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刻制者——顿力夫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全国政协筹备会为准备新中国的成立,需要制作一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印鉴。
为此,周总理委托陈叔通去上海物色治印专家,陈当即找到了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由于年事已高,王福庵推荐了自己的学生顿力夫。
顿力夫接到镌刻“国印”的任务后,心情异常激动,按时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印在他手中诞生了。
2、好奇的产物
1838年,法国物理学家达盖尔正在研究令影像保留在胶片上的方法,但研究多时,仍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有一个影像留在了胶片上。他于是将附近的化学物品逐一挪开,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造成了这个现象。最后,他发现,原来是一支温度计打破后遗下的水银。摄影技术便从此诞生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3、意外的产物
17世纪末叶,年轻的法国人派朋在伦敦研究蒸汽发动机,他对蒸汽锅炉的研究,引发了他对烹饪用压力锅的发明。他发明的蒸煮锅是圆桶状的,上面有一个能扣紧的盖子和一个自动安全阀。这个安全阀也是派朋的发明。1679年,派朋为皇家学会做现场表演,用这种锅烹制了一些食品。大建筑师C?雷恩觉得这食物美味可口,建议派朋写一本小册子介绍这锅的用法和特点。派朋写道:“这种锅能使又老又硬的牛、羊肉变得又嫩又软,并能保护菜和肉的香味和营养。”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锅才在需要考虑节约问题的家庭主妇中普及起来。现在,压力锅早已出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厨房中,但谁也不曾想到它却是一位法国人于300多年前的一项“不务正业”的发明。
4、打赌的产物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根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细绳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底版。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底版,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从此之后,许多发明家将眼光投向了电影摄影机的研制上。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等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5、老鹰与蜗牛
我看过一部电视片,是关于埃及的金字塔。主持人对金字塔极尽赞美之后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就是蜗牛。
老鹰和蜗牛,以往我从来没有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如此的不同:鹰矫健、敏捷、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残忍、凶狠,杀害同类从不迟疑;蜗牛善良、厚道,从不伤害任何生命。鹰有一对飞翔的翅膀,蜗牛背着一个厚重的壳。这两种从出生就注定一个在天空、一个在地上,是完全不同的动物,它们惟一相同的是都能到达金字塔顶。
鹰到达金字塔顶,我想主要是归功于它有一双飞翔的翅膀。也因为这双翅膀,鹰成为最凶猛、生命力最强的动物。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攻击和迅速逃离,成败都不使自己受伤害。所以可以说,鹰的翅膀就是它生命力最重要的一部分。鹰能拥有这样的翅膀,和它的残忍有关。鹰的残忍,不仅表现在对其他动物上,还表现在对自己的同类上,包括对自己的幼崽。据说,鹰每次产卵同时产出两个,等它们孵化成小鹰后,就把它们放在一起,不给食物,让它们争斗,让其中更强健的一个吃掉另一个。虽然很残忍,但鹰族也因此而进化。
与鹰不同,蜗牛到达金字塔顶,主观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执著精神,客观上则应归功于它厚厚的壳。蜗牛的壳,95%的成分是碳酸钙,非常坚硬,它是蜗牛的保护器官。活动时若遇敌侵,将头迅速缩入壳内安全避难。蜗牛晚上活动白天休息。休息时将身体全部缩入壳内,减少黏液散失,维持生命存活。据说,有一次,一个人看见蜗牛顶着厚重的壳艰难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壳去掉,让它轻装上阵。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
正是这看上去又拙又笨、有些负重的壳,让小小蜗牛得以万里长征,到达金字塔顶。在登顶过程中,蜗牛的壳和鹰的翅膀,起的是同样作用。可惜,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羡慕鹰的翅膀,很少在意蜗牛的壳。
6、蝴蝶与马嘉鱼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有些惊慌失措。显然,它迷路了,左冲右突努力了好多次,都没有飞出房子。
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飞出去,原因是它总在房间顶部的空间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那低一点的位置就是敞开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都飞到高于窗户顶部至多两三寸的位置了,可就是不肯再飞低一点!
最终,这只不肯低飞一点的蝴蝶耗尽了气力,气息奄奄地落在桌子上,就像一片毫无生气的叶子。
成群结队的马嘉鱼要比那只蝴蝶更死板,简直是一条道跑到黑。
马嘉鱼很漂亮,银肤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随着海潮飘游到浅海。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挺简单:用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坠,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马嘉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入罗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孔愈紧,马嘉鱼愈激怒,瞪起鱼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被牢牢卡死,为渔人所获。
常有人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不思改变,习惯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这是不是有些像那只蝴蝶和马嘉鱼?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我们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完全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
7、羊年羊趣
羊是与人类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动物之一,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中,就已有以犄角弯弯为特征的羊的形象出现了,羊还位列于十二生肖中,可见人们对羊的钟爱。
那么,关于羊的故事和趣闻,你还知道什么呢?勇敢——山羊巧捕毒蛇在云南的大山里,有一种毒蛇,它性情暴躁,十分凶猛。然而如此厉害的毒蛇也有天敌,这天敌就是看似柔弱的山羊。
每遇蛇威胁羊群时,成年公羊及母羊便会争先恐后迎上前去,将蛇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以保护小羊。然后再各自瞅准机会,用前蹄狠命踏蛇,往往不消几下,蛇便被踏死了。奇怪的是,羊将蛇踩死后,还将它吃掉。如果遇到一条较大的蛇,羊就会先踩住蛇头,使它不能用口咬,蛇自然会用身体紧紧缠住羊身。羊便呼气,让肚子瘪下来。当蛇越缠越紧时,羊便又运足气力,突然猛咳一下,同时使劲鼓气。被羊这么猛然一挣,蛇的骨节便会被拉脱,甚至断裂成几截,周围的羊便会一拥而上,你一截,它一截地争着将蛇吃了。
有趣——羚羊为牛引路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好心人领着盲人横过马路。其实在动物界中,也不乏类似的例子。在西南非洲,曾有人看见一只小羚羊耐心地为一头受眼镜蛇毒液喷射而双目失明的野牛引路。它们一前一后地走着,一路上此呼彼应,情景有趣而又感人。
狡猾——野山羊与鼠同睡野山羊胆小,不易入睡,于是常跑到土拨鼠那里去睡。因为它知道土拨鼠灵敏度极高,一有情况,就会尖叫起来,山羊便可闻声飞快地逃走。
聪明——羚羊战猎豹非洲羚羊总是受到猎豹的侵袭,因此在与猎豹的长期“斗争”中,羚羊也找到了一些适用的方法,非常有效。
非洲羚羊避免敌害的主要办法就是一个“逃”字,羚羊的奔跑速度十分惊人,可是猎豹的奔跑速度及耐力都不在羚羊之下,所以羚羊以奔跑作为自卫的惟一方法就显得太无用了。于是,羚羊常以数只对付一只猎豹,方法是转移视线。当一只羚羊被猎豹追赶,跑了一阵后,它便忽然转向,将猎豹引向另一只羚羊;第二只羚羊也如法炮制。如此反复多次后,猎豹便疲劳不堪,无力再战了。曾有人见过这副情景:一只猎豹累倒在地,先前被追赶的羚羊返身回来,用角猛戳其腹,而刚才还凶狠无比的猎豹,此时却连招架之力也没有了。
智斗——青斑羚与狮子的心理战狮子是青斑羚的天敌,在我们的想象里,青斑羚对狮子一定是闻风丧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那是在非洲塞仑格提野生动物园。当时恰逢旱季,在公园东南部的公路上,有一只狮子在路边行走。狮子身上的毛呈黄褐色,与周围的草色十分接近,若不是它在走动,是不容易被发现的。
晨曦里,一群青斑羚出现了。不一会儿它们发现了狮子,一齐将头转向狮子的方向,它们并未转身飞奔,反而一同向狮子跑去。
同时,狮子也看到了青斑羚,它只是望着越来越近的青斑羚,好像在纳闷:这群羚羊见了我为什么不逃,反而冲我而来呢?它们要干什么呢?
青斑羚跑着跑着,突然收住了脚,只用眼睛盯着狮子。狮子仍在走动,它从路的右边移到了路的左边,并没有直冲羚羊而来。因为它知道,眼下的距离还太远,追起来很难奏效,它在迂回。表面看起来它似乎对这群羚羊没有兴趣。青斑羚却不上当,它们又继续朝狮子跑去,正面死死盯着狮子。
青斑羚的眼睛与山羊、绵羊的眼睛一样,长在它那长脸的两侧,瞳孔横长,所以视野广阔。不过,要用两只眼睛看一个东西,只能正面相对。而且同时用两只眼睛看物体,还有测量距离的作用。
狮子终于装不下去,自知这群羚羊不易蒙骗,于是放弃了捕食的念头,空着肚子悻悻而去。青斑羚确认狮子真正离去后,这才转过身来,朝原来活动的地方,跑走了。
青斑羚为什么要靠近狮子呢?这是因为,狮子捕羊的方法经常是先将身体隐藏起来,偷偷靠近,然后发动袭击。青斑羚是知道狮子常用的套路的,于是接近它,就近盯着它,掌握它的一举一动,使它难以耍阴谋。但是青斑羚如此接近狮子岂不太危险了吗?对此我们不必担心,青斑羚自有它的分寸,它会与狮子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个距离使它在狮子万一直接发动攻击时,来得及逃开。这就是青斑羚的聪明之处。
8、柿子红了
母亲执意在院里栽一株柿子树。
柿树苗是从集市上购回的,拇指般粗细。母亲挖坑、施肥、浇水、培土,独自做完了全部工序。
是在我们上班上学之后。虽然我们嫌柿树煞了风景,但也无济于事。
柿树立于花圃之中,枝干光秃秃的,修长且柔弱。
“靠它吃柿子,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我们都这么认为。
母亲却自信地说:“柿树挂果,只需三年。”
我们并不理会,自顾欣赏花草的艳丽。各色花卉,五彩缤纷。
在母亲精心培育下,柿树慢慢变得粗壮,枝叶也愈加浓密。
第三个秋天,漫不经意地一瞥,我们居然发现柿树墨绿的枝叶间,竟然缀满了柿子,虽然极小,却金黄得宛若繁星。又过了些时日,柿子已大似人的拳头,且火红得耀眼,压弯了枝条。奇怪的是,在柿树的笼罩之下,花圃里的花花草草,竟显得萎缩和黯然失色。母亲凝视柿树如同凝视我们。
深秋的周末,母亲说:“该摘柿子了。”于是,我们搬来木凳,执了剪刀,提了竹筐,树上树下,笑逐颜开。竟摘了满满两筐。母亲拿起一个大柿子,笑着说:“你们当初还不让我栽,明年就有吃不完的柿子呢!”我们都不好意思起来,很为三年前的浅薄难堪。
母亲忙着给邻居送柿子去了。临走时说:“凡事都得正经着来,才不会心里虚惶,就跟栽柿树吃柿子一样。”
母亲收获了柿子,我们收获了道理,在这个收获的季节。
9、让目标可望又可即
那天回家,母亲在剥花生,为春天准备良种。
我问母亲:要准备多少种子?
母亲指了指那条装过化肥的塑料袋子说,要剥这么一袋子。
那要什么时候才能剥满一袋子,一粒一粒的。
“想想要剥满一大袋子,确实让人有些灰心、胆怯,但我把那一大袋子分成了这无数的小盆,情况就不一样了。”母亲指着手里装满花生粒的小盆,说,“我已经算计好了,只要每天坚持剥这么一小盆,到春天时,我的袋子就满了。我干完其他家务事,剩余时间完成这一小盆是绰绰有余的。”
母亲胸有成竹的打算,谁听了都会充满信心,因为那个目标可望又可即。
我忽然懂了,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要充满信心地设计好每一步行程,让目标可望又可即,最后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10、卖菜的哲学
复读一年,我仍名落孙山。
连老天爷也可怜起我来,那段日子天气出奇的好,但我的心情却差到极点。
母亲不善言辞,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一道程序:大清早起床,购菜,洗菜,卖菜……每天中午,我去市场给母亲送饭,都看到她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价,认真地称秤,既快又好地装包捆扎。因此,顾客喜欢母亲,也喜欢母亲的菜,母亲的菜总是第一个卖完。
有天中午,母亲说她有点重要事,要我帮她料理一下菜摊。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母亲回来了。看到菜摊上仍是一大堆菜,母亲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儿啊,你不是一个卖菜的,妈也不愿让你做一个卖菜的。可这地上的菜,到明天就不再新鲜了,有些甚至会烂掉。所以,妈总是趁着菜新鲜,就着行情,把菜尽快卖出去。做人也一样,要想有出息,就要趁着年轻多努力……”
菜趁新鲜人趁年轻!我的心猛然一颤。
一年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母亲那天根本就没什么重要事。自那以后,卖菜的哲学便根植于我心中。
11、一句话一辈子
多年前,一个15岁的男孩来到杭州胡庆余堂做学徒。在去胡庆余堂的路上,他的小脚老祖母颤巍巍地送他,一路上只对他说了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男孩记住了这句话。
学徒很苦,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儿。清晨四五点钟就得起床,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擦拭摆放在柜台上的器具,然后又要服侍师傅起床,帮他倒洗脸水。
但是得到的报酬却很低,除了混饱自己的肚皮外就所剩无几了。
有天凌晨,男孩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地上躺着几枚钱币,面值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五元钱。他很需要钱,在身边没人的情况下,他完全有条件把钱占为己有,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把钱捡起来,天明的时候交给了师傅。这样的事后来发生过多次,每次师傅见他来交钱总是不置可否。
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笨小孩,做事一板一眼,不懂得变通。而且,有些学徒变着法子偷懒,他却不会。
治咳嗽有一味药叫鲜竹沥,需要用火烤毛竹蒸出的水分。这是一件细致活,几两鲜竹沥往往要在火堆旁蹲上个把时辰。男孩就老老实实地烤,一点一滴收集,从来没想过往鲜竹沥中掺点水。
如果按现在有些人的观点来看,这样的学徒成不了大气,他缺乏商人应有的灵活和世故。
但他现在的身份是杭州某著名药厂的老总,他创出的名牌已热销了二十多年。他靠的不是灵活,而是诚信和戒欺。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多次提到他的小脚祖母。他说当学徒那阵清早捡到的钱币,都是师傅故意放在地上的,他知道原委已是多年以后。如果当时他把钱币放到自己的口袋中,他的人生肯定会是另外的样子。
都说人生的关键只有几步,其实,人生最关键的话也只有几句。
12、为了一棵树
两户人家的空处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秋天的时候,成熟的果子落在地上。孩子们捡回一些,却都不敢吃,老人们说银杏果子有毒。
这棵树不知道是属于两户人家中的哪户,这样的日子过了许多年。
有一年,其中一户人家的主人去了一趟城里,才知道银杏果可以卖钱。于是,他摘了一袋背到城里,换回一大叠花花绿绿的票子。
银杏果可以换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另一户人家的主人上门要求两家均分那些钱,他的要求当然被拒绝了。情急之下,他找出土地证,结果发现这棵银杏树划在他家的界线内。于是,他再次要求对方交出银杏果的钱,并且告诉对方这棵银杏树是他家的。对方当然不会认输,他也开始寻找证据,结果从一位老人处得知,这棵银杏树是他曾祖父当年种下的。
在谁也不肯让步的情况下,两家闹起纠纷,反目成仇。乡里也不能判断这棵树究竟应该属于谁,一个有土地证,白纸黑字,还盖着大红章;一个有证人证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自古使然。
于是,两人起诉到法院。法院也为难,建议庭外调解。
两人都不同意,他们认为这棵银杏树本应属于自己,为什么要共享呢?
案子便拖了下来。他们年年为这棵银杏树吵架,甚至大打出手。
这样的故事延续了十年。十年后,一条公路穿村而过,两户人家拆迁,银杏树被砍倒,这场历时十年的纠纷才画上了句号。奇怪的是,两户人家谁也不要那棵树,因为树干是空的,只能当柴烧。
为了一棵树,他们竟然斗了十年!三千多个本来可以快快乐乐的日子,难道不比一棵树重要?为什么不去种一棵树呢?要知道,十年光阴,小树完全可以长成大树了。
问题是,他们心中只有一棵会给他们赚钱的树。
想来真的很可怕:有时候,一个人为了得到某种东西,往往会失去比这种东西重要得多的东西。
13、母亲的谎言
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语文特不好,尤其是作文简直就是一塌糊涂,经常挨老师的“批”,因此我对作文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恐惧。
有一次,老师看完我刚交上去的作文后对我说:“放学后让你妈妈来一趟。”我想这下完了,要是妈妈知道我作文这么差劲,非打死我不可。妈妈去见老师了,我胆战心惊地坐在家里等她,等着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没想到,母亲回来后却是满心欢喜:“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作文大有进步。这不,老师还让我把你的作文本拿回家好好保存起来,说只要你继续努力,将来一定会成为作家的。”说着,母亲扬了扬手中的作文本,“让妈妈替你保存着,儿子,你真棒。”先前的担心一下子化为乌有,我顿时高兴起来。
后来,我就真的不再害怕写作文了。我天天写,常常把写好的作文给母亲看一遍,她每次看过总忘不了说一声:“儿子,你今天又进步了!”
再后来,我的作文成了全班最好的,全校最好的;再后来我成了一名校园作家,一边读书一边写作,目前已发表了几十篇文章。
去年春节回家,我无意间发现了那本母亲当年替我保存下来的作文本。打开一看,我愣了,老师当时给我的评语:“一塌糊涂,重写!”
母亲的谎言成就了我。
14、母亲的礼物
“孩子,等你嫁人的时候,妈妈一定送你一个特别的礼物。”
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正是春天,说完,母亲就到屋后的果园里劳作去了。
母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第一个学会果树嫁接的,就是母亲。她嫁接出的苹果梨,既甜又水灵。多年来,母亲就是靠经营果园,供我们兄妹三人读完大学。
我的婚期定在明年的元旦。这天早晨太阳还没出山,先生和接亲的车队就从县城赶到了。直到把我送上车,母亲都不提春天说过的话,大概是忘了吧!晚上,等到客人散尽,我终于禁不住好奇,便给母亲打去电话。母亲在电话里开玩笑地说,你们还没入洞房吗?我说,您还没有兑现诺言呢,女儿睡不着啊!母亲说,现在就去铺床,就能发现我的礼物。放下电话,我和先生赶忙拿出母亲陪嫁的棉被铺在床上。果然,在被罩的右下角,我们发现了母亲的礼物——一只又圆又大的苹果梨,上面“长”着一行字:嫁接彼此的优点,才能甜蜜,永不分梨(离)——显然,那是母亲春天刻上去的。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礼物呢?我和先生含着泪吃着那只苹果梨,你一口,我一口……
也许,吃掉母亲的礼物只需一刻钟,而消化母亲的礼物,则需要一生。
15、失误也不完全是坏的
1896年的一天,瑞士化学家熊旁做试验时,不小心把盛满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液瓶碰倒了。溶液流在桌上,一时未找到抹布,他赶紧出去拿来了妻子的一条棉布围裙来抹桌子。围裙浸了溶液,湿淋淋的,熊旁怕妻子看见后责怪,就到厨房去把围裙烘干。没料到靠近火炉时,只听得“噗”的一声,围裙被烧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烟,也没有一点灰,他大吃一惊。事后,他仔细回忆了经过,顿时高兴万分。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合成了可以用来做炸药的新的化合物。为此,他多次重复了实验,肯定了结果无误,遂将其命名为“火棉”,后人称之为硝化纤维素。就这样,一条围裙引出了世界上第一种无烟炸药的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