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作文素材网 作文材料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山东卷)

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山东卷)

【作文题目】全国高考语文作文2:(河北省,山东省等)

阅读下面四句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谚语)

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达.芬奇)

相信任何人与不相信任何人,一样是错误的.

四句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还是相信自己吧.请你以“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文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01、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题记

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相信别人,让别人决定自己。有人说:“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于是闭目塞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看似是不可统一的矛盾双方,但二者却有统一的一面,它们正如我们的左臂与右臂,缺一不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

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谁呢?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当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起用冯坤等新将,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奖杯。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建议,那金牌奖杯还有谁拿?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陈忠和取得了骄人战绩。()

然而,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我们在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与自我局限性决定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鼠目寸光”而又“自以为是”。这时别人多角度的观察、评价更具客观真实性,我们要相信别人。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明盛世;朱元璋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

粮”的建议,于是也国泰民安。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王平忠言于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别人的意见有时是好的,有时则不是,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明智之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不能夸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同时,也没有人一无是处。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在“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在“迷茫怅然”时相信别人,让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

充,你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02、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

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业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商纣王自高自人。-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壬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乏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孟尝君有好士之名,府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一个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而解决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呢,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我们应有一定的鉴别力,而那思想上的独立和兼容,才是我们作为人的根本基石。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我们应该骄傲,我们是最高级的,但我们应随时警惕走向极端–相信一切和怀疑一切。相反。我们应学会于相信中存怀疑,于怀疑中寻找信任。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那把锁。

鉴于此,不妨修正一下但丁的名句来表达我内心的想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来纠正我们的错误!

03、坚定的心,灵空的耳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入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绍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牲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伟人身上的品质。就如

同一棵青松,风雨中,它不像矮草那样趋从风向;下雪时,它亦不会轻易地被雪压折了

枝头。要想成为自己生命之船上的舵手,我们必须锻炼出这种品质。

然而,坚持自己,并非意味着否定别人所有的声音。独断专行,那是独裁者的专利;我行我素,那是自负的人的德行。上帝之所以给人两只耳朵,就是教人去聆听周围的声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开阔,然而有人说:“世界上的话,有一半是真的,另一半是假的。知道哪一半是真话的人才是聪明人。”随随便便,不假思索地采纳意见就如同吃东西时不先将它洗净一样。要采纳别人的意见。耳朵就要“灵空”一些。唐太宗采忠言,所以有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纳谄语,酿成了“安史之乱”。听不同的声音,竟能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真可作为世人的警钟。

倘使我们立志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必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就像一座熔炉一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炼出剔透的金刚。就像空气对阳光有选择一样,我们也要用大智慧的头脑去聆听世界,让诤言、箴言如夜半清钟一样让我们警醒;让奸言、妄语远离我们,就像杂草用锄头刨去那样。

做一个明智、智慧的人–“我意已决”!

04、关羽之恨

“久仰将军盛名,如雷贯耳,文人幕士。成居于此。区区一东吴小国,人贫地乏,不足为将军忧耳。望将军竭力攻打曹魏,使东吴得以残喘。”

“哈哈,东吴百姓人人皆知吾名。好!明日应战。”关羽抚着髯道。

“将军,此举欠妥,东吴素有窥视荆州之意。若攻打于禁,恐中了吕蒙之计,让他袭了荆州;望将军三思”一谋士进谏。

“汝不闻吾自征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区区吕蒙,安足挂齿。吾意已决,退下!”

“退下!”()

经过几日苦战,活捉于禁,但关羽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正准备班师回荆州。

“报–,荆州已被吕蒙袭了。东吴陆逊正引兵望此处而来。”

“报–,陆逊用攻心术,本部军士多育降敌之意。”

“报–,本部军士多翻墙而出,降吴去了!”

“报–,麦城中粮食将尽,急需救援。”

关羽跌坐帐中,“悔不该,悔不该不听您的意见,忽视了东吴,才落得如此下场。那,下一步该怎么走?”

“惟有去上庸请孟达、刘封援助。”

求援的将士还没归来,守城的士兵却一个个地逃跑了,关羽仰望苍穹,满脸失意与不服:“我自破黄巾以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操’可谓身经百战,哪一次不是自己做的决策,哪一次不是充分利用我的智慧。为什么会有今日的败局,不!我不相信,我就是英勇、智慧的化身。我不会输,看我下-次!”

上庸军迟迟不来,关羽决定突围出去。

“将军,东吴兵料想咱们势单力薄,一定会埋伏在小路,请将军走大路。”

“不!山路较崎岖,容易突围出去,走小路。”美髯公再次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有了“美髯公被俘,先主兴师报仇”这一幕。

是的。对于南征北战的勇士来说,自主决策,显示出了英明与智慧,这也是每一个成功的将士所应有的。但是也应看到无论在军队中抑或是朝廷中,文臣是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不妨听一听别人的意见,那样,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05、最宽广的孤独

都说海是最宽广的,最孤独的。它是上帝为人类流的泪水。

带着蔚蓝的心情,在蔚蓝的海里,感受无限的包容。纳百川的海将它们揉和,无论在陆上曾经多么澎湃的江河,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接受江河激情的力量,拥起海浪。但海不允许一丝浮躁和不羁。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成就了伟大的孤独。

没有什么可以让海失去理智,海总是静谧的,波澜不惊。珍珠闪烁的沙滩上跳跃着的几块黑礁石,是海思考时跳动的眉毛。

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即便圆润也不会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慢地移动着,每当遇到海流时,它都把自己封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哪怕海流带给它的是幸福。它害怕受伤害,所以它拒绝了一切。它不知道,它拒绝的一切里,只有1%是伤害,而99%是幸福。

这盲目的自闭使螺在海里卑微。

螺不可能像海那样永生,它终会死去。它死去,但壳依然存在,里面留不住海浪,能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海岸线

海岸线既被海选择,又被海拒绝。

沙子是一颗一颗的,它们没有办法成为一体。海岸线或平直,或曲折,都是海水的塑造。

海岸线沉默着,接受水的切割,任意改变自己。诗人们的叹息留在海岸上,印证着海岸线的怯懦。

迷人的海岸线最可悲的是:它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下一秒钟的样子。

海的宽广,螺的自闭,海岸线的怯懦,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眷顾。自信而睿智的海成了世人敬仰和赞叹的对象,封闭自己的螺只能生活在别人的脚下,而怯懦盲从的海岸线,终究只能当做人们可怜和叹息的对象了。

06、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上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大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略秦也。略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略者丧。故曰:弊在略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么?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告知cn@artcnn.com删除。 所发图文不代表www.ARTcnn.com立场!如果您觉得本页文章有需要补充之处,请在下面的评论区提交内容。http://artcnn.com/zuowencailiao/142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