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素描》从内容到装帧,都让人耳目一新。一样的唐诗,曾冬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诠释。他以原唐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清丽的语言,生动还原了古诗优美的意境,全然颠覆了传统对于唐诗的简单释义,称得上是文学的再创作。当一首文字凝练的诗词被扩展成一篇浓酽醇厚的散文,再配上一幅清新素雅的国画,唐诗的意境和韵味也便应运而生。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常常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诠释唐诗,如此一来,诗歌的意境也被破坏殆尽。喜欢曾冬散文化的文字表达,只因其能不受制于原诗,在跳脱了原诗框架后,也能保留原诗的意境,诗味盎然。比如,“诗仙”李白广为人知的《静夜思》,短短二十字,只有一人一月,只是一举头一俯首,就生发了浓浓的乡愁,刻画了一个秋夜辗转难眠的游子形象。原诗过简,再想以文解诗就很有难度,若只是就月亮这一意象,抓住人物思乡的愁绪大做文章,就会让乡愁显得单薄空洞,若是发挥漫无边际的想象,选择意象就会十分困难,稍有不当就会破坏原诗的韵味。好在曾冬做了如下的改写:
“分不清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头银色的白发。朦胧中,捡起的,却是一段一段的乡愁。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母亲啊,采一撷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呵!”
曾冬笔下的月光,不再似冰霜般寒冷,而是可以捡拾的空白信笺,触到游子心尖的瞬间,便写满了情,那银色的清辉让人联想到母亲的白发,于是月亮也成了母亲的慈目,儿行千里,便追随千里。游子托明月做信使捎去相思,抚慰同样难眠,驻立田埂,翘首盼儿归的母亲。多么深情的想象啊!思乡更在思人,曾冬进一步具化了“思”的对象为母亲,让“情”似月的清辉在母子间缓缓流动,再把故乡微化为一片“如绳的田埂”,贴上了家的符号也就不至于大而空洞。月亮也变得有情起来,既代替母亲一路追随,夜夜守望远方的儿子,又能化作写满思念的信笺,慰藉牵肠挂肚的母亲。月下二人,一儿一母,一他乡一故乡,拓宽了原本促狭的空间,丰富了原诗单一场景,也丰满了原诗的乡愁,两相对比,母子情更能触动读者内心的柔软。
曾冬眼中的唐诗,万物皆有灵性,俱通人情。《独坐敬亭山》中,敬亭山便在诗人目不转睛的深情注视下变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纯洁过了自己的初恋”,而山亦报以同样的深情,甚至想告诉诗人一些深藏于心的秘密。“原来,尘世中的知己,不一定非是人!”诗人热爱山光,寄情于其中,竟似恋爱,无法自拔,人有情,山亦有情。又如《望庐山瀑布》中奔腾飞泻的庐山瀑布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不假思索,纵身跃下陡峭的山崖,哪怕粉身碎骨也要换取自由,那份悲壮和决绝,足让所有人低下卑微的头颅,又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再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破山寺揭开了轻纱的帷幔,从酣睡中悠然醒来。……阳光在一块瓦面上观察了片刻,就越过屋檐的脊背,走进高深的山林,栖在一片叶子上和晓风私语。小径似一个躲躲藏藏的梦,在幽静的竹林里拐来拐去,不肯展现所有的细节。禅房大智若愚地掩映在花木扶疏的深处,不声不语。”鲜少看到对景物进行这样动态的表达,却未打扰半分破山寺的幽静和深邃,反让禅院因这份灵动而显得格外静谧,让人不忍叨扰。文中类似这样的表述还有很多,都是十分新奇的人格化,却都与诗歌营造的意境极为相称,作者高深的文字功底足见一斑。
《唐诗素描》将诗、文、画有机结合,带给人清雅宁静的阅读体验,读者不会只是停留在对文字单纯的解读中,而会忍不住去细细咀嚼,沉醉于美妙的意境,生出别样的情怀,他的文字能进一步拓展唐诗的意境,更能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如王维的《竹里馆》,这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创作的。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发寂寞的情怀。人是在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所以在曾冬的笔下,《竹里馆》自然的清幽、人物的恬静和无欲无求的人生境界尽数铺陈在了纸上:
“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溺水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寂寞的水域。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
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籁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
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陨落。
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了一生的道路。”
在看《唐诗素描》这本书之前,我也让学生改写过古诗词,但写得好的极少,大部分学生最后都写成了翻译,破坏了原诗,诗味荡然无存,读来索然无味。批改后讲评,因指导总是不得法,学生也进步甚微。何以改写诗词?读完曾冬老师的《唐诗素描》后,我决定重拾让学生改写的信心,新初一恰好要学《古代诗歌四首》,可趁机以此为范本,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诗意改写,先从基础做起,摘抄书中的写景句和表情句,之后再做仿写,最后改写全诗。
关于改写,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只有充分了解了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和创作风格,诗歌改写才会是内涵丰富且合乎逻辑的。
2、关注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重要依托,更是我们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的关键凭借,如果没有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改写就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选择人称。人称的选择决定了叙述的视角。合适的人称不仅能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也会让联想和想象落地生根。
4、找切入点。改写诗歌绝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把诗人的故事、情感和诗歌中的意象有机融合,创设出合理的情境,增强改写的文学性。
《唐诗素描》别样地再现了唐诗优美的轮廓和线条,对诗歌的精妙理解以及雅致文字营造出的绝美意境是引导当代人叩开唐诗之门,走进艺术世界的模范读本。今天的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以文解诗,让学生对古诗进行诗意的改写,加深对唐诗理解,锤炼自身写作能力,也重新挖掘唐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