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山门前一副对联引得游人驻足:
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元章画;
有百零八景,行吟顾步少陵诗。
(注:元章,北宋著名画家米芾,字元章。少陵,杜甫。)
正如联中所言,进入山中,拾级而上,满眼都是如诗如画的美景。苍峰翠峦,云烟袅袅,仿佛步入仙境。过曲径登天梯,赏飞瀑听鸣泉,一步一景,在这天然图画中行走绝不会感到厌倦。时而有细雨沾衣欲湿,时而闻笛音似远似近,杂思俗念荡涤净尽,只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可以想象,古时文人来此清幽胜境,眼前景心中情,相融相谐,不由得诗兴大发,留下千古佳句。
丈人山(唐·杜甫)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赋得青城山歌,送杨、杜二郎中赴蜀军(唐·钱起)
蜀山西南千万重,仙经最说青城峰。
青城嶔岑倚空碧,远压峨嵋吞剑壁。
锦屏云起易成霞,玉洞花明不知夕。
星台二妙逐王师,阮瑀军书王粲诗。
日落猿声连玉笛,晴来山翠傍旌旗。
绿萝春月营门近,知君对酒遥相思。
入青城山门诗(宋·程公许)
入山佳气异他山,翠逻周遭几复关。
流水白云无尽藏,莫教容易到人间。
入青城山门诗(宋·程公许)
一迳石墙分竹色,两桥涧水和松风。
山灵怜我嗜幽胜,洗山林峦晚照红。
如果去过青城山,读着这些诗句,眼前便会浮现出诗中描绘的涧桥丹梯、锦屏玉洞,回忆起曲折攀援、山回路转的情趣,感受到空翠湿人衣的清幽氛围,这是心领神会的愉悦。
没有去过青城山,通过读诗,想象出“泉落寒崖响,萝依古木垂”的景致,进一步理解“青城天下幽”的特色,并期待着某天能够亲临其境,这是心向往之的愉悦。
这些愉悦,就是叶圣陶在《驱遣我们的想象》中提到的:读一首诗时,睁开想象的眼睛,将文字转换成图画,融入自己的情感,就能领会到诗歌意境之美的愉悦。
品读古诗带给我们的愉悦不止这些。
朱光潜在《诗论》中提出,要领会出诗歌意境需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是在直觉中体悟。当你凝神专注读一首诗时,“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是“直觉”和“悟”带来的愉悦。
第二是在欣赏中创造。诗歌是诗人对意象和情趣进行契合的审美创造,融入了诗人的个性、情趣、经验,在阅读时,不仅要读出诗中的情趣,还要借用读者自己的兴趣、经验来欣赏,这种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因为人与人不同,人在不同的时段心境不同,所以每一次阅读时领会到的诗境是无限的,新鲜的。这是读者在欣赏创造中体会到的更深层的愉悦。
课文《无言之美》中谈到了“言不必尽意”的含蓄美,中国古诗词讲究含蓄蕴藉,充分运用语言的暗示性、象征性,去启发、唤醒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发现语言之外的意趣。如李商隐的《锦瑟》向来是诗论家品评争论的焦点。如果你在一首深沉朦胧的诗中反复品读,读出了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就能获得一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探知真谛的愉悦。
美学家宗白华认为: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表现,具有宇宙意识的诗人(如李白、王维)凭借深静的心襟,以“追光蹑影之笔”创造出空灵自然、无穷无边无限的艺术境界。读者通过品读诗歌,获得心灵的净化,体味到宇宙的深境,这是一种超然脱俗、壮阔博大的愉悦。
按照美学家的观点,这些愉悦是鉴赏活动中的审美感受,是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因素作用于艺术作品的结果。
运用这些知识,如何品读一首古诗,发现诗中之美,从而获得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愉悦呢?我们以一首古诗为例来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01
读出画面美
按照朱光潜的说法,读一首诗,首先要凭直觉去读:“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诗论》)”
这是一首非常容易理解的古诗。反复读几遍,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这样画面: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袁行霈《唐诗鉴赏辞典》)
02
读出意象美
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平常之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便成为意象。如王维诗中的清泉,李白诗中的明月,杜甫诗中的雨,皆是意象。
于丹在《重温最美古诗词》里有一段优美的文字,可以加深我们对意象的理解:
春花,夏蝉,秋叶,冬雪,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不,在诗人笔下,它们转变成为一个个意象,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
这首诗里最突出的意象是笛声。中国古典音乐中,笛声很特别,往往给人带来辽远、苍凉、幽怨之感。用笛声表达思乡之情尤为突出。唐诗里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笛子是中国传统乐器,一般用竹子做成。为什么诗人要用“玉笛”来表达呢?原来,玉笛是对笛子的美称,如“玉笛凌秋韵远汀,谁家少女倚楼听”“玄宗贵妃嬉玉笛,合奏仙乐紫云回”等等。此时的玉笛,比起竹笛、清笛、紫笛、铁笛来,更让人觉出春夜里的笛声清幽、雅致之美。
03
读出情感美
思乡,是本诗的主要情感。有没有其他言外之情?
通过对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的了解,我们进一步知道,李白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开元十八年(730年)初入长安却遭到冷遇,写出了《蜀道难》《行路难》《梁园吟》等感叹仕途坎坷、功名无成的诗句。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写于734年(据郁贤皓编《李白传》),是诗人失意长安后客居洛阳所作。其时诗人三十三岁左右,正当青春,满怀抱负却不得施展,心中怎不郁闷?人在什么时候容易思乡?就是失意彷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结合诗人的境遇来看,可能借笛声思乡是一层,表达不能排解的苦闷、愁绪又是一层。
蒋勋认为李白是孤独的:“李白一直在天上和人间之间游离。他是从人间出走的一个角色,现实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种属于‘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并没有说他找到了,大部分时候他有一种茫然。(《蒋勋说文学之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求仙访道贯穿李白的一生,现实中不能实现理想,便在自然山川、仙侣道友中寻找寄托。吟风咏月的洒脱、壮志难酬的苦闷交织成李白一生的孤独。也许,今夜的笛声也勾起了诗人的孤独之情吧。
04
读出炼字之美
郁贤皓在《李白集》中评价李白绝句特点为:语言明朗,声调优美,感情深挚,意境含蓄,韵味悠长。李白写诗崇尚天真自然,反对雕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其创作的美学追求。
这首诗没有一个艰涩难懂之词,读来却余韵无穷,回味悠长,可见诗人的炼字功夫极深。诗论家对此评价很高,摘取一二:
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我们着重赏析诗中的“暗”字:
“暗”字用得贴切,因为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是何人所吹;
“暗”字与春夜难眠相契合,写出朦胧、迷离之美;
“暗”有断续、隐约之义,点出笛声的缥缈、悠远之美;
“暗”字写出了吹笛人的心境,在此良夜,为何吹起了折柳曲?
“暗”写出了吹笛者的自我沉醉,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忧思;
“暗”与全诗情境相呼应,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
05
读出意境美
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让人沉湎。——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造境,是中国古代诗人最擅长的技巧。寥寥数语,一个空灵澄澈、奥妙无穷的艺术境界便呈现于眼前。叶维廉在《中国诗学》里将王维的《鸟鸣涧》与英国自然诗人华兹华斯的《汀潭寺》作对比。华诗很长,有162行,用事无巨细的繁琐描述,写出自然山水带给诗人甜蜜的感受,宁静的心境,以及自己领悟到的心景相融契合,等等。王维的诗只有四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但作者认为,王维的诗才真正让景物浑然不觉地进入读者的脑中。“使它们原始的新鲜感和物性原原本本地呈现,让它们 ‘物各其然’地共存于万象之中。”
如何领悟意境?叶圣陶在《驱遣我们的想象》列举了鉴赏《海燕》的方法:展开想象,将自己化身为诗中海燕式的人物,就能领悟诗中“生活中的战斗”一般壮阔的意境。
在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诗中的孤独游子,进入到那个春夜,在婉约的笛声中,此时你的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你的生命会获得怎样的体悟?
蒋勋说:“诗,可以帮助人们,感受生命,思考生命,领悟生命。”在品读诗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进而能够更郑重地对待生命,这就是诗歌的馈赠。
诗论家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是诗人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不同的读者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意境。
曾冬在《唐诗素描》中对这首诗作了散文化的抒写,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意境。我们欣赏一下:
满城的灯火,潜伏在喧嚣的背后,渐渐熄灭。月亮是天空留下的唯一灯盏,千里之外的火把,照亮道路,照亮一些沉淀经年的往事。
一阵幽悠的笛声,从谁的指尖偷偷溜出?在春风的牵引下,飞过了一条又一条街道,一家又一家屋檐,飞过了季节,停留在心的窗台。梦中的洛阳,被一种浓浓的乡愁唤醒,每一位游子,都辗转难眠,泪水打湿了思念。
倚窗独立的诗人,孤寂的背影,比黑夜更深沉。
记忆的画卷慢慢打开,依稀可以看到一条小河,小河边的垂柳,垂柳下依依惜别的身影;那声清脆的折柳,就是心碎的声音啊!比此夜的曲子更清晰,依然响在耳边,不曾散去。
月光是一些流浪的羽毛,还是来自故园的花朵?谁会在今夜拾起,谁会一生收藏?诗人似乎听到了老家屋后的鸟语,闻到了屋前的花香。
那个春夜,被一支玉笛击倒的,不仅仅是诗人!
不妨借鉴曾冬的写法,选一首你喜欢的古诗,展开想象,融入情思,用优美的文字为它写一幅画。这种在欣赏中的创造,该是多么令人沉醉的愉悦啊。
作者:艾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