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够背诵几百首唐诗,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笔终身受用的财富。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瑰丽的奇葩,在清风流泻鸟儿鸣啾的早晨,捧一本唐诗,吟诵品味其中悠长韵味,自然是一种绝妙的享受。但是,我们对于唐诗的亲近,更多的是来自于老师或诗意或枯涩的分析和自己有点艰涩的背诵,更多是为了考试而有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当我们背诵那些由别人翻译的干涩的唐诗的白话诗时,我们更多的是厌倦和无奈。
当曾冬的《唐诗素描》风靡之时,我们蓦然发现了这样另类的解读唐诗的奇妙捷径。原来唐诗还可以这样解读啊!
唐诗素描,可以让我们对唐诗的理解更深刻,可以让我们更迅捷的用心走进唐诗,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可以使我们更深刻领略体味唐诗深邃的意境,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
我们惊喜并佩服作者的匠心。你是不是曾经也这样想,我也可以写吗?
你当然可以写,并且一定可以写出非常优美的唐诗素描的。
所谓素描,就本义而言,是指美术上的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而文学上是指文句简略、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而所谓唐诗素描,就是在准确理解唐诗的内涵,把握好唐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用自由活泼极具表现力的语言,努力营造出优美的意境,描写出生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在散文化的形式下体现唐诗的意境、韵味和形象。
从形式上说,就是把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改成句式长短不一的散文。用语上当然同样要求语言的精炼、生动和形象,但是不会像作诗那样去刻意求工,像贾岛那样“吟安一个字,捻短数根须。,也无须”语不惊人死不休“,你只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用生动的笔去表现,去营造出唐诗的意境就行了。
内容上要能准确地理解唐诗的内蕴,把握住唐诗的感情基调,要塑造出生动可感的形象。也就是说,要真正地走进唐诗。这就需要我们要反复诵读,反复玩味,而你似乎就在唐诗之中了。你就会与诗人走进农家去其乐融融的”把酒话桑麻“,你也会和诗人一同”劝君更尽一杯酒“,感慨唏嘘;你会为着那雄浑的长河落日所惊诧震惊,更会为”松下清斋折露葵“而感到纯净的宁静……
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这是曾冬在《夜雨寄北》中对”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的素描: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渡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在这里,素描作者抓住诗人那种身在异地相思无限的心情。在一个秋天的雨夜,整个巴山笼罩于山雨之中,绵密不绝的雨声打着山涧的草木和水中的浮萍,也敲击着离人的心弦。秋雨挟来的是无尽的凄清和愁思啊!作者把雨点比作无家可归的孩子,正衬托出诗人内心无法驱逐的孤独冷清!
你现在感觉怎么样?下面我们再读几篇作进一步的品味:
春晓
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诗人的身上,一格一格的,很美。揉揉惺忪的眼睛,温暖的感觉,传遍全身。仿佛是一夜之间,春天已占领了小小的山村。
窗外,是谁的叫声如此亮丽?在林子里转来转去,最后,又沿着一束阳光的道路钻进书房。诗人舒展了一下手臂,细细倾听。这些清新的声音,让再心灰意冷的人,也会重新注满希望和信心。
依稀记起昨夜,风夹着细雨,敲打着屋檐。这群音乐的孩子,总让人想起乡间里的童年,母亲在油灯下轻轻哼着的歌谣。
那些昨天还含饱待放的花儿,在夜晚也钻出了传统的面纱,羞红着脸,怯怯地立于院中,和风雨亲吻。花落的声音,有谁听见?
清晨,一位诗人拾起一朵,那是远方的恋人无奈而憔悴的容颜吗?
而原诗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作一简要的分析–
诗人不去写春天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芬芳,却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处处啼鸟,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于静谧的春夜,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花草嫩姿。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充分流露出来。
静夜思
月,在今夜饱满如圆。流浪的人,斟一杯淡酒,就掉进相思里了。束束月光爬进了古都长安的一间书房。雕花的木床边,瘦小的诗人,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
分不清床前清冷的光辉,是深秋夜里飘降的冰霜,还是一张空白的信笺。或是老母亲一银色的白发。朦胧中,捡起的,却是一段一段的乡愁。
此时,只有那轮满月,睁着慈祥的目光,把一个孤单的身影照耀。在家乡如绳的田埂上,是不是有一位老人,和我一样,站在月光下,形影孤怜,轻唤一个人的乳名。
母亲啊,采一撷透明的月色回家吧,那是游子在中秋夜里,在渭水岸边,寄给您的一帧相思呵!
我们对原诗的理解又是怎样的?
一轮娟娟素魄挂于窗前。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夜月似秋霜”、“空里流霜不觉飞”写出月光的空明澄澈。“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正写出诗人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寂寥,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疑为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细视非霜痕而为月色。秋月最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原载《中学生阅读报·初二版》,作者:李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