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中学语文组 黄毅宁
毛泽东主席说诗要形象思维,这是针对诗歌的创作而言,实际上读诗也要用形象思维,诗的最大特点是跳跃性,它可以在两行诗句之间跨越广阔的时空;诗又有高度的概括性,它不可能详尽描绘事物的全貌;诗又讲究含蓄,它不能直露地来表现生活,昔孔子已注意到诗有言外之意的特征。诗在创作方法上讲究的是形象思维,而想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一种,诗人通过想象来创造形象,表达感受,抒发情感,没有想象就不会产生艺术,没有想象也不会有诗,由于诗歌创作这一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中必须把想象引导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诗歌教学中通过想象引导,实现作者情感与他创作的形象的揉合,诗歌需要创造意境,创造意境的途径则是情景交融,没有情景交融则意境无法创造,要体会作者的意境创造,则必先实现感情的揉合。高中课本第四册有毛泽东的词二首,其中《水调歌头·游泳》最后一个句子:“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是想象之词,他化用了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使本词增色不少,其中一个“惊”字更具不凡的表现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赤帝女瑶姬面对“高峡出平湖”的人间巨变表现出的神态:“惊异”。并由此延伸,想象赤帝女此时的心理活动,心里状态。那里面有赞叹,佩服,更有一种神力逊于人力的惆怅。过去多少文艺作品写了神对人的征服,人都是匍匐于神脚下的蝼蚁,但这里写的却是人对神的征服,或者说,神在这里并不是作为异己的对象或力量,而是人的直接延伸。神与人的同化,这是作者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气魄,对人民改造自然的崇高赞美,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不禁佩服作者形象思维手段运用的高超,诗的形象与作者感情的揉合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创造的境界是这般绝妙,不通过想象,阅读中是无法体会得深刻的。
诗歌教学的想象引导可以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方法,重组诗中所写之景物。电影艺术,一开始就是诗的艺术,意大利卡努杜提出:“电影应该是一种新的抒情诗的表现工具。”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以“银幕上的诗”自诩,把电影作为“视觉上的诗”为自己的创作旗帜,他们认为:“电影语言—一般说就是诗的语言,这指的就是电影与诗有共同之处,所以诗歌的欣赏中可采用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蒙太奇的方法。
如屈原的《涉江》是他第二次被流放于江南的作品,作品表达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信念如何体会,我们可以在掌握好词语之后改撷取其中一些镜头来组合:
一、在鄂诸上回望呈都:神态忧愤
船容与不前:漩涡一个接一个
二、楚王发怒的嘴脸:狰狞
上官大夫的面目:奸佞
张仪的笑脸:诡秘
以上两组镜头一剪接在一起,对比、想象,立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屈原眷恋故都,心怀君王与国家命运;而昏君与佞臣却千方百计地排挤他,打击他,屈原的前途险恶。
“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鲜明的画面一通过想象定格在脑子里,其印象之深刻,我想比任何记忆方法要强。
诗歌教学中通过想象引导,实现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就是说诗可以感人,可教育人鼓舞人,具有艺术的感染力。朱熹把孔子的“可以兴”解释为可以“感发志意”,就是这意思。为达此目的,就要在深刻挖掘诗的意念,并将其含义用活生生的画面想象出来。当我们读着“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时,就想象出神女的惊奇,赞叹的神态,我们会被六十年代中国人改天换地的力量所震撼,所鼓舞,并激发起我们的冲天干劲去完成高峡出平湖的伟业。在今天,能激发起我们追赶世界的先进,攀登科学的高峰,让人征服神,再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
诗歌教学中的想象引导,是读诗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可以教会学生品味,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可以激发学生良好情绪,可以使学生树立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