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作文素材网 教学教案 《唐诗素描》:以不一样的阐释读唐诗

《唐诗素描》:以不一样的阐释读唐诗

起先以为此“素描”是绘画中的术语,但读进去才有了比较贴切的了解,曾冬的素描是用文字来阐释,侧重于描摹一首唐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不同于古诗的注释,也不同于诗句的赏析,不是读后感,而是仅仅对诗句的素描。翻阅资料,《唐诗素描》一书被普遍引用的介绍是:它以原诗为载体,在准确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把凝练的诗词扩展成如画的散文,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现了唐诗的意境。

细读每一篇素描,很少有一遍就能读明白,需要重新品读,但再一次细细的品味时,又会流连于作者精雕细琢的语言中,每一句话都有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魅力,如“院门在一阵飘散的梵音中心领神会地启开了厚厚的柴扉。”,在曾冬的笔下,他不会让任何一个词语只是平平淡淡的出现,总有能让你再看一遍,再品一会的理由,不由得为曾冬炼句的功力所折服。但,又一想,也许作为读者的我觉得困难,或许对于作者曾冬来说,那就是自然的流淌吧!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以丰富的想像力,不仅对诗中景色进行如画如梦的描绘,还融入了他独特视角的揣摩与猜测,事在景中生。《白石头滩》中“浣纱明月下”淡抹素妆的少女们,曾冬相信她们是为了赶赴一个白天承诺的约会。《栾家濑》中为使“白鹭惊复下”白鹭的惊更合理,加入了鹭鸶捉鱼的桥段。《静夜思》里思乡就会念母,于是那母亲采一撷月色便是游子寄来的一帧相思。《乌夜啼》中秦川女忆远人,写出了与思念的他在一起的甜蜜时光。《送灵澈》中写希望小鸟平安归巢,衬托对友人的一片深情……景与事的融合,看似随意,其实饱含着作者充沛而复杂的感情,增加每一篇素描可读性的同时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另外,作者在素描时人称也在发生着变化,运用最多的自然是第三人称,曾冬以一位诗外之人,描摹唐诗,揣摩诗人,但也有不少运用第一人称。《古朗月行》以第一人称回忆儿童依偎在妈妈、奶奶怀中听到的故事;《游子吟》以第一人称写对母亲的深深的感恩之情;《浪淘沙》以第一人称写出对神话传说的美好期许;《悯农》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所想所悟……时时引领读者与唐诗里的山川景物、草木风情发生着强烈的共鸣,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素描中有很多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如“水”这种意象便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有悄然或瓢泼的雨水,潺潺或奔腾的流水,草叶上滚过的露珠或含情脉脉的泪珠,纷纷扬扬的雪花或晶莹剔透的寒霜……因为有了水的不同形势,展现不同的素描场景,表达不一样的心“雨”心愿。

当然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点不同的想法,如《暮江吟》说太阳是不识水性的顽童,淹没在水里,“没有谁注意一场悲剧的上演。”这样残酷的想象好像与整首诗和谐宁静的意境不吻合,只是就诗句的联想,没有关注但整首诗的意境;《独坐敬亭山》中说那敬亭山是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是诗人的初恋……我觉得这些想法也不太妥帖,但这是作者带给我真实的思考,我想有共鸣后的思考,也是曾冬老师想看到吧。

其实,每个中国人都是从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读唐诗,沐浴在这灿烂的文化中,在唐诗的滋养中成长,我们都是幸运的。作者曾冬以素描的形式读唐诗,给我们以不一样的阐释,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熟悉的方式重读唐诗,或许不远处就放着一本“唐诗美食”“唐诗几何”……供我们品评鉴赏,因为我们都依偎在巨人的肩头。

来源:公众号“更儿童的语文”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告知cn@artcnn.com删除。 所发图文不代表www.ARTcnn.com立场!如果您觉得本页文章有需要补充之处,请在下面的评论区提交内容。http://artcnn.com/edu/164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