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作文素材网 教学教案 诗中画,画中情:《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诗中画,画中情:《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年级语文(学科)沪教版(版本) 设计人:张爱敏 单位:长垣县樊相镇中心学校
课题:第  课 课题名《山居秋暝》 课时数:一课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文本解读: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之愉悦。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这首山水田园诗画山绣水,清新宁静,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二、教材解读:

《山居秋暝》选自沪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唐诗精华》,本单元的其他选入篇目为:《登幽州台歌》、《黄鹤楼》、《过故人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诗三首》。本诗排列顺序为第三首。

这首诗的核心语文价值有两点:

一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特点。另外,诗中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层次鲜明,因果清晰等也是要注意品析的。

二是抓诗眼,巧用典,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学习

目标

A类

1、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2、会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

B类

3、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人通过明月、泉水、青松、翠竹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并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画”的艺术特色。

4、抓住诗眼,理解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的高尚情操,赏析其画外意。

5、品析诗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因果清晰、层次鲜明的表现手法。

C类

5、背景链接,解读作者,感受诗风——诗中画,画中情。

预习

作业

1、  熟读背诵《山居秋暝》一诗,并尝试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句,不明白的词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解决。如“山居”“瞑”“随意”等。

2、  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哪些景物?

3、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问:你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四幅画面吗?相信你,一定行!

4、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请问: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5、诗中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而山中给我们的感觉依然是什么?为什么?那么,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6、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7、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请查找王维的生平并思考回答。

(以上问题请同学们写在预习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个体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吟诵诗歌(目标1╱8分钟)

1、  学生齐声背诵全诗;

2、   指导诵读:停顿/重音/语气/气势

(1)       朗读节奏(五律一般的节奏为221或者212拍):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乡村的恬静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3)结尾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学生单独朗读、分小组读,注意体会情感。

 

 

1、背诵

2、自读

3、小组读,互评

4、有感情地诵读

第二板块——吟诵译诗(目标2╱7分钟)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

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

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

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

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1、解释疑难词句。

2、小组比赛翻译诗句。

3、读一读屏幕上打出来的译文。

第三板块——吟诵“唐诗素描”(目标3╱12分钟)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       为画题名:

(首联)空山秋雨图;

(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3) 吟诵悟意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晚钟的声音,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亮的细流潺潺地淌过山石,隐隐地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长发飘扬的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会有人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中,收网的汉子们驾着满仓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家里总会亮着温暖的灯。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选自曾冬《唐诗素描》)

 

 

 

 

1、嘴里念念有词,边读边画。

2、明确意象,班上交流;

3、为画题名;

4、吟诵“唐诗素描”。

第四板块——品析写景艺术(目标5∕10分钟)

苏轼有诗曰“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这里的远近高低就是指写景的角度不同。那么,本诗写景有什么特点呢?

 写景特点:(多角度写景)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远近结合:明月松间照(远),清泉石上流(近);

上下结合:明月松间照(上),清泉石上流(近);

冷色调和暖色调结合:明月——白——(暖色调);

山石——黑——(冷色调);

由此可见: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

 

 

 

1、  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明确屏幕显示。

第五版块——背景链接,探究诗人情感(目标4∕8分钟)

1、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探究“空山”。

2、理解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屏幕显示:

明确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显然这里“空”不是实指山上真的空无一物,而是人内心的投射。意为“空幽宁静”,有空旷辽阔之感。一是客观原因,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加上人迹罕至,故曰“空山”;二是环境特点,“空山”二字点出此处远离尘嚣的清净悠然,如世外桃源;三是作者心境,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的喧嚣、嘈杂之后归于自然、寄情山水的超然和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的一种意境,自然引出作者决心继续归隐的旨趣。

明确2:

这两句化用了《楚辞》中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 ,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这里的抒情和用典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明确3:

a.对空明雅洁的自然美的热爱;

b.对淳朴幸福的社会美的憧憬;

c.对静隐闲居的生活美的向往;

d.对淡泊自由的人格美的追求;

e.(间接)对倾轧污秽的官场丑的厌恶;

 

 

 

1、小组合作探究;

2、班上交流;

3、老师明确。

布置作业:课下搜集王维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中画。画中情”之风格特点。  
教学反思

 

   声明: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内容及图片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告知cn@artcnn.com删除。 所发图文不代表www.ARTcnn.com立场!如果您觉得本页文章有需要补充之处,请在下面的评论区提交内容。http://artcnn.com/edu/154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