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一备教材内容
《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虽说他少年即中进士,但朝廷党派争斗激烈,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其诗颇多忧怀国运、慨讽时事、表述心绪。
乐游原在长安东南,汉宣帝建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原可望长安,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在某天傍晚,诗人不知何故,心情郁郁难以排遣,于是驱车游原,见夕阳美好,万物披辉,然感夜暮将近,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起笔阴郁,以“向晚”“不适”二词点明了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为诗人之后的心情发展设下了埋伏。第三句宕开一笔,极赞夕阳照临下古原晚景之美。此时夕辉正盛,诗人虽未写出景物,但可以想象得到那瑰丽的天空、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尽在眼底。第四句笔锋顿转,写黄昏临近,诗人无力挽留良辰美景,唯有深深地慨叹。“无限好”与“只是”,二词一放一收,将诗人无限惆怅与惋惜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后两句意味深长,更是格言式的名句,但在理解上也不尽相同,有指对唐朝国是日非之虑,有指对良辰美景短暂之感伤,有指对身世沉沦年华易逝之忧。还有人认为“只是”意即“正是”,一扫惋惜之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坚持理想的一种“深情苦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他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当时他离开家乡已两年,只身在京都长安求学,谋取功名,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朴质而又深情,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九是极阳之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在我国古代,重阳节很重要,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长安繁华热闹,但于诗人而言,毕竟是“异乡”,在心里始终有距离感,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写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身在异乡的感受。而今又到重阳,正值家家团聚、人人欢庆,第二句用一“倍”字写出诗人此时思乡比平时更甚,平时思乡不一定显露,而一遇佳节,诗人积聚已久的思家怀乡之情再也无法遏止,“每逢”二字说明诗人不止今日,更有多少个良辰佳节都在思念里度过。前两句情感来得直接、激烈,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因此它成为最能表现思乡情感的名句。后两句不说自己,想象兄弟们在重阳日登高、佩戴茱萸之时,发现少了一个兄弟后的情景。“茱萸”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据说可以去邪避毒。诗以“遍插茱萸”的圆满对比“少一人”的缺憾,借兄弟们的遗憾与思念来迂回曲折地表达“我”的遗憾与思念,看似平静的语言下面实则是深沉的感情,和杜甫的《月夜》中“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备编者意图
选编古诗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感受唐诗的魅力;二是积累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美妙意境。
三备教学方法
1.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诗句,读通读顺,在读中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2.在教学时扣好“线头”,才能顺利理清文意,如第二首诗题中的“忆”,第一首诗句中的“不适”。要借助工具书及学生已有经验,自主或者合作理解诗句的意思,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通过朗读、联想等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乐游原》写游原赏景,抒发了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的惆怅与惋惜之情。“乐游原”只是地名,在教学时可以注意一下学生的理解。前两句说明了登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经历谈谈不愉快时的感受。诗人在乐游原见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教师此时抛出对乐游原的介绍,恰当地为学生的想象说话作准备。然而诗人仍然游原不“乐”,美景当前,他产生了什么感慨?教师再相机介绍诗人有关背景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还可以进行角色体验,知诗人之“不适”“不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节日所感,抒发思乡之情。教学前两句要让学生理解,为何愈是佳节,诗人便愈是感伤?体会到诗人独在他乡的孤单无依。再让学生化身为两地相处的“兄弟”和诗人,进行角色体验,去体味作者遗憾的心情,然后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切身感受。
4.本课生字的识记宜放在语言环境中与教学同步进行。
5.拓展与实践。第一首诗学完后可以依照曾冬《唐诗素描》的创作形式让学生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并找些李商隐的其他诗作来读一读,如《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第二首诗学完后可让学生收集王维的诗作与其他思家怀乡的作品读一读,丰富积累,如《月夜》《杂诗》等。
四备学情
《乐游园》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孩子们早已熟谙于心的古诗,因此背诵已不成问题。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教给学生不会的,迫切想要了解的。因此,通过品词析句走进诗歌意境,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才是教学重点。
参考资料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而深沉的感情。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教学准备
课件(或课文图片)、相关拓展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诗句激趣,释题导入
1.课件出示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学生齐读,引出课题——乐游原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要求做到字正腔圆,并且富有节奏感。因为这首诗歌对学生而言已经相当熟悉。
2.指名读,理解“向”和“驱”在诗中的意义。
3.默读古诗,结合诗下的注释和图片,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我从诗中读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
相机教学:如果学生理解不够全面,师作以下讲述:
诗人于傍晚时分,乘车观赏乐游原。登高远望,只见那雄伟的长安城关和秀美的山川田野,都沐浴在无限美好的夕阳金色余辉之中,便产生了“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的叹惋之恨,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也有人用现代诗诠释这一名篇:(课件出示)
时间进入傍晚心意不佳,驱车到乐游原观赏落霞。
这夕阳美景真是无限好,可只是黄昏已漫浸天涯。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小结:诗的头两句写登赏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惆怅之感。(板书:惆怅)
(3)女生齐读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长安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指导朗读第三句。夕阳/无限好感爱“无限”之美,读出那种赞美之情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只是”对应了诗歌中的哪一句?
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苦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诗人所处时代是国运日衰的晚唐,他在25时被令孤楚之子推举中了进士,王茂之欣赏他的才华便将女儿嫁给了他,由于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从此他便陷入了牛李党派之争而无法自拔。他空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终身不得志。
(3)朗读“只是/近黄昏”师:惆怅伤感的情绪,人生失意的感慨,国家大势将去的忧虑,全在这一声长长的叹息里。(板书:伤感)
4.读诗韵。
带着对诗歌的理解齐读
四、作业巩固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默写本诗。
3.推荐诵读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设计: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第二课时
一、简介习俗,诗题导入
1.中秋节之后,我们又将迎来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那就是?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一种节日出现在我们现代人面前,其实是缘于唐朝王维的一首古诗。
学生齐声说出诗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相机板书。
2.读题,解题。
忆——思念、想念;山东——此处指诗人家乡蒲州,属山西范畴,在华山之东,故称山东,非现在的山东省。
3.那么,重阳节到底有些什么习俗呢?这首诗告诉了我们部分答案。
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节奏基本上是2212。
2.齐读。
3.生谈在诗中的发现:重阳节的习俗
相机教学:
①登高、身插茱萸或佩戴茱萸香囊
补充: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板书“茱萸”,正确书写,理解词义——一种植物的名称,可以入药。重阳节这天身插或身佩茱萸可避难驱邪。
4.借助诗下注释理解诗歌。
5.疑难求助。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交流。
6.齐读全诗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再读诗题。师:请问诗题中哪一个字告诉了我们诗人此刻的心情?
明确:忆用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它就是“怀想”
师:诗句中哪个字与它相呼应?
明确:思用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它就是“思念”
师:诗人所怀想,所思念的是他远在山西的兄弟。
简介诗歌写作背景: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十五岁就往京都长安求学,两年没有回家了。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途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2.品味孤独与思念:
(1)齐读一二句,哪些词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
独:理解为“孤独”;异:可以理解为“不同的”。
相机教学:(这二字的赏欣,由教师讲授为宜,因为六年级的孩子,缺乏这种生活体验。)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即便是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很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2)“每逢佳节倍思亲”,你有过这种体会和感受吗?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说一说。
(3)女生朗读一二句,要读出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异乡的深深的思念。
3.品味缺憾与期盼。
(1)指名读三四句,其他同学想像:
重阳节,兄弟们一起登高时,是怎样的欢乐情景?
那么,王维想像中又是什么样子?
明确:
遍插茱萸少一人。品味“遍”的圆满与“少一人”的缺憾。
相机教学: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2)齐读,读出你的遗憾与期盼。
四、作业巩固(2或3任选其一完成)
1.背诵默写本诗。
2.搜集整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出一期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主题的小报。
3.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话题,完成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 异乡 异客
每逢倍思亲 孤独与思念
遥知
遍插少一人 遗憾与期盼